从本土引入了优良的蚕种和桑树,进行大规模桑树种植。
如此发展多年后,如今北海省那边已经是成为了帝国排名前五的蚕茧供应省份了,虽然说其总产量和国内的其他省份比起来不算高,充其量也就只有浙江蚕茧产量的十分之一而已。
但是对于一个只有两百万人口的北海省而言,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虽然大力种桑养蚕,但是因为没有缫丝厂,只能是依靠手工缫丝,成本大,效率低,所以很多蚕茧都是直接运输到国内进行缫丝加工的。
辽东省的釜山县,就是凭借着靠近北海省的地理优势,获得了大量来自北海省的蚕茧,然后进行缫丝加工,最后建立起来了大唐北部数省里规模最大的生丝生产基地。
不过北海省那边,尤其是当地大规模的蚕茧商人们,自然是不甘心充当原料供应商的角色,他们想要直接就地加工蚕茧,然后加工成生丝运回本土,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这也是为什么北海省那边,一直都是想要设立缫丝厂的缘故。
对此,哪怕是帝国本土内部,也是意见不是很统一,其中倒不是什么本土化问题了,而是利益之争了。
而李轩呢,基本上没什么所谓,反正北海本土化是他准备推行的事,如今只是从生丝行业开始而已。
李轩的态度,虽然没有公开说出来,不过有点政治觉悟的人都能够领悟出来。
北海省如今这个状况,拿本土化不够彻底来堵塞是不可能的。
既然无法阻挡北海省的本土化,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势而为了。
本土化就本土化,放开了进出口管制也好,那么他们也是第一时间跑到北海省去设立缫丝厂,和当地的农户合作,收购蚕茧。
就和他们如今在国内的江浙一带做的一样,说不准还能趁机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呢。
如今的纺织行业,依旧是帝国的第一大产业,其中的生丝行业也是非常的重要。
纺织行业里虽然是以棉纺产业为主,羊纺、生丝为辅,其中的棉纺产业才是核心主持,关系着帝国亿万子民的穿衣问题。
但是生丝产业也是非常重要,生丝所织成的各种丝织物,一直都是属于高附加值的产品,丝绸不仅仅畅销海外,在国内更是拥有庞大无比的市场。
纵然如今帝国的服饰受到了军服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穿着,尤其是工作服已经开始偏向于修身窄口的服饰,并且大量使用羊毛织物。
但是丝绸衣服的作用依旧不可代替,如官员的官服,各官办学校的学生装,中上阶层的人在正式场合里穿着的服饰,清一色的都是偏向于儒服的传统宽袖长袍,而对于这种正装,兜里但凡有点钱的都会备上一套丝绸长袍。
更不要说丝绸衣服作为内衣的舒适性更是无法代替的。
然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应用就是丝袜,泰西诸多的权贵们特喜欢这玩意,出口到欧洲很好卖。
同时,生丝除了作为服饰使用外,其实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
这玩意还被军方用来充当大口径舰炮的发射药包裹材料,尤其是在海军进入线膛炮时代后,海军的大口径线膛火炮的发射药包,基本清一色都是用生丝包裹。
生丝对于如今的帝国经济而言,其实算不上太重要,毕竟这玩意只是一个奢饰品而已,没有了其实也影响不了民生,但是这却是关乎到万千农户的生计。
所以,国内的几个生丝生产大省,都是非常在乎生丝产业的。
北海省也是同样如此!
以生丝行业为突破口,在李轩默许的前提下,御书房方面很快就是争吵完毕,然后正式递交了放开北海省进出口管制的折子。
李轩批示:准!
李轩批准了后,该消息以大唐朝报为主要传遍途径,迅速传遍了全国,并引起了轰动。
就算是北海省那边,也是在区区四天之后就接到了消息,并迅速动作了起来。
能够这么短的时间内接到消息,自然是和目前大唐帝国的蒸汽化分不开的。
铁路和蒸汽轮船一起,不仅仅成为了帝国的人员出行、物资运输网络,同时也是成为了信息传递渠道。
一封书信从金陵城出发,通过铁路可以在一天内抵达上海,然后再通过邮递司的快速蒸汽邮递舰,可以在三天内横渡东海抵达北海高官崎港,然后再用大约两天时间传递到大阪港。
也就是说,紧急公文可以确保在四天内,就从金陵城传递到长崎。
当然了,如果还要继续东进传递到北海省省府大阪的话,那么还得再跑两天。
火车和蒸汽轮船,让帝国的交通联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以至于帝国的邮递系统都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早年的时候,帝国为了传递军报以及公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驿站体系,运用大量马匹和人员维持信息传递。
但是十年前开始,就是陆续大规模采用火车和轮船作为运输工具,速度大幅度提升,而花费也是更低。
如果没有火车和轮船,帝国内部的信息传递是没有这么快速的。
消息经过火车和轮船抵达北海省后,北海省的权贵们自然是惊喜若狂,然后是筹备着引入更多的移民,然后建设工厂。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