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来,很多工业原料的价格有降低有上涨,但是普遍来说,大宗货物,比如说钢铁等,还是下跌为主。
但是煤炭是个例外,尽管每年的煤炭产量都在大幅度上涨,但是架不住消耗量也同样上涨,因此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没能继续张家,但是也没降价,基本上和十年前保持同样的价格。
这也意味着,这煤炭价格其实不低,如此也是导致了纯蒸汽船只的运营成本不低。
这也是为什么大唐帝国如今航海界,更倾向于选择机帆并用的船只,而不是说选择纯蒸汽动力的船只了。
诸多因素影响下,导致了目前大唐的航海业主要倾向于选择几千吨的机帆船只,而是更大吨位的纯蒸汽船只。
如此倒过来又是使得了造船业在这一领域的船只,越造越便宜,因为这种两千吨的船只,技术非常的成熟,同时订单非常多,使得了越来越多的船厂涌入其中,整个大唐帝国有能力施工两千吨到三千吨级别商船的造船厂,少说也有几十家呢。
而造船厂多了,虽然订单依旧多,但是竞争也大,竞争之下,这个级别的船只价格也是逐步降低了。
如此反过来又是让船东们更加倾向于选择这个吨位的船只。
这不得不说,算得上是一个讽刺。
而要使得这种局面出现变化,恐怕还要让造船的成本进一步下降,同时更重要的还是要煤炭的价格持续下降,然后各地的大吨位码头多了起来,如此导致采购、运营成本降下来后,万吨左右的船只才能够成批量的出现了。
不过虽然现在都是几千吨的船只,但是和以前比起来也是天差别的了,同样数量的水手,以往只能够撑起几百吨的风帆木船,但是现在,驾驶几千吨的机帆船只一点问题都没有。
诸多因素加起来,导致大唐的船舶总吨位出现急速上涨,并且是上涨到了如今四百多万吨的恐怖数据上。
但是这么多船只,对于偌大的大唐帝国而言,其实依旧是不够用的。
这也是为什么各大造船厂的船坞上,依旧是正在施工无数船只,手头上还有更多的订单在排队的原因。
大唐帝国的交通司认为,目前帝国对船舶的总吨位需求,维持在五百万吨左右,并且这个需求还在快速增长当中。
以目前帝国的发展来看,十年后,对船舶的需求总吨位将会达到千万吨。
如果继续保持发展势头,等到二三十年以后,乐观一点估计,这个数字兴许就能够变成两千万吨。
第1728章 造船业大爆发
目前帝国的船只虽然多,但实际上依旧不够用,这要挪出去大量的运力给南洋各国进行运输的话,势必会影响到其他方面。
但是此事又关乎帝国在南洋的整体布局,不能不做。
一旦搞成了,三五年内,偌大一个南洋半岛以及南洋诸岛,除了极少数没有开化的食人族之类的野人,其他的土著将会全部搬迁到非洲去。
到时候,大唐帝国就能够轻松的接受整个南洋地区,然后进行移民。
不用担心本土化等各种乱七八糟的问题。
因此,哪怕是运力不足,也得把这些南洋土著给运到欧洲去。
为了解决运力问题,这一次官方直接出面,移民屯垦司和数大航运企业签订了相关的合同。
这些合同包括雇佣航运公司运输南洋土著移民到非洲去,同时也包括了后续长达十年乃至更久的帝国本土移民。
目前帝国外务部已经是和南洋各国签订了相关的协议,根据相关的协议,后续这些国家土著的移民运输,将会有帝国方面提供相关的业务。
当然了,就和其他物资提供等等一样,这些都是要收钱的,而且还不便宜。
土著们自然是没钱的,但是这不要紧,大唐人还可以提供贷款。
这一系列的合作协议里,最后的落实,有一部分还是需要移民屯垦司来做。
因为大唐帝国里,也就只有这个机构最擅长搞这种大规模移民了。
移民屯垦司为了做事,自然是需要众多的船只的,而如今移民屯垦司内部,除了少数大型移民船外,他们自己已经是很少有自身的官方移民船的,都是直接和各大航运公司进行合作雇佣他们的船只,或者是给予他们船票补贴等等。
如今南洋各国的运输业务,就是由移民屯垦司出面,和国内的数大航运公司签订了相关的运输协议。
根据这份协议,帝国的多家大型航运公司,将会在未来的五年内,把南洋地区的四五百万人口运输到非洲去,同时呢,这么多人路上以及到了非洲后也是要吃喝拉睡的,有些是他们自行准备的物资,而有些则是准备从大唐采购的物资,当然了,也是用的贷款。
这么多人以及物资,所需要的运力是相当庞大的。
为此,各大航运公司都是密集向各大造船厂下了众多的订单。
而且很多明显都是应急用的临时订单。
比如说太平洋航运公司,他们聪明的很。
他们专门订购了一批专门的运输船,这些船只的吨位普遍只有一千吨左右,虽然是机帆动力,但是蒸汽机都是老款小动力的蒸汽机。
然后呢,这些船只的船舱都是进行了专门的间隔,并得到了最大的利用,能够运输更多的人员。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