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配合后续慢慢取缔童工的问题,去年年底开始,李轩就已经是亲自下旨,要求各地方必须建立完善的孤儿院体系。
必须承担起来必须承担的责任!
松江府向来都是积极相应圣天子号召的地方,加上又不差钱,所以去年年底开始,他们一口气新筹建了二十个大型孤儿院,用以接纳以往在工厂里上班,但是现在被辞退后无家可归,或者是家里养不活的儿童。
再加上原有的孤儿院,仅仅是松江府一地,就有了将近四十多家孤儿院,收养孤儿上万名。
这么庞大的负担对于其他地方而言,兴许很难,但是对于松江府而言却是不算什么,每年从其他方面漏出一点来,就足够养活这一万多名孤儿。
这松江府最近这些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是越来越有钱了,其城区面积越来越大,人口也是越老越多,如今城区人口已经是达到了两百多万,再加上城郊的上百万人口,这已经是达到了三百多万的人口了。
这么多人,意味着的是众多的工厂企业,不然的话无法提供这么多的就业养活这么多的人口。
工商业极其发达的松江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也是一个让其他地方需要仰望的数字。
宣平三十六年里,仅仅是一个松江府上缴到国库的国税就足足将近四千万,而整个帝国的中央财政收入也就只有三亿多而已。
而松江府的地税,哪怕是被江南道分走了一部分,但是留在府财政以及各县财政里的全服地方财政收入依旧有两千多万!
两千多万的地税!
仅仅是一个府而已!
很多省份他们一个省的全部税收都没这么多,更别说地税了。
两千多万的地方财政收入要怎么花?
这是一个难题!
历年来都是困扰着松江府的历任知府。
因为这钱实在太多了,而且举世瞩目,大家都盯着呢,生怕你把钱放在自己腰包里。
尤其是那些御史,个个都知道松江府有钱,一个个都是睁大了眼睛等着你贪钱,一发现立马动手抓人。
然后,人家第二天就升官了!
很多原本名不经穿的御史就是在松江府杀出了威名,继而收获名望,步步高升,成为督察院高层的。
所以这么多钱怎么花,也是一个大问题,稍微搞不好就会人头落地!
第1755章 沥青公路
松江府自从开港通商后,尤其是大规模发展工商业后,经济达到了爆炸式的上升。
早年的时候,作为松江府核心的上海特设县发展迅速,然后成为了全帝国仅有的一个特设县,县令都是正四品的那种。
上海特设县早年的快速发展,也是带动了临近几个县的发展,进而刺激了整个松江府的经济大爆炸!
尤其是陈立夫先后担任上海特设县县令,松江府知府的十年时间里,不单单是经济增长幅度极大,而且通过全面规划,制定了整个松江府的完善工商业布局。
陈立夫担任上海特设县县令期间,主持开发了北岸工业区,上海特设县第二工业区,担任松江府知府期间,通过部分产业转移的方式扶华亭县发展华亭工业区,让华亭重点发展各类轻型工业,建设了一大批的重点纺织企业等,比如江南纺织厂就是在华亭建设了一座全球最为庞大,雇佣人数超过一万三千多人的超级纺织厂。
同时又推动嘉定县发展以造船业、钢铁、机械、化工为核心的重工业,大量造船厂落户,同时钢铁和机械、化工等重型工业也是发展迅速。
江南钢铁公司在嘉定建成了全球第二大的钢铁厂,肇庆机械公司在这里设立了全球最大的机械生产基地,生产各类机床等机械设备。
这些都还是最顶尖的超大型企业,同时还有更多中大企业,乃是一些看似规模小,但实力强悍的小型企业。
然后在城郊地区,尤其是偏远一些的青浦、南汇、宝山、川沙、奉贤等县,除了发展部分工业外,更多的还是推动当地发展养殖、种植业。
别看这些产业似乎很低端,但实际上背靠着一个数百万城市居民的巨大消费城市,而这年头又没啥特别好的保鲜技术,运输速度也不算快,所以城市周边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其实是很赚钱的。
青浦衙门地方财政自己投钱创办的青浦食品公司,那可是帝国食品行业里规模最为庞大的企业,市值上千万呢,而这个食品公司的主要市场其实也就是松江府城区而已,顶多加一个隔壁的苏州部分市场。
光靠一个松江府城区的市场,就支撑起了一家数百万市值的食品公司,而且更重要的青浦食品公司只是规模最大的一家,并不是说仅有的一家,实际上围绕着松江府城区,还有无数家食品行业的企业呢。
因为数百万城市居民的存在,也是导致了松江城区周边的几个县,哪怕是作为后勤供应基地也足以过的非常滋润。
青浦、南汇、川沙等几个县都是从中获益巨大,让这些新设立的县短时间内就找到了比较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
当年陈立夫推动了松江府一体化发展的过程里,把只拥有三个县的松江府进行拆分,在西北部地区设立青浦县,东部设立宝山县,在黄浦江下游东岸设立川沙县、南汇县、在黄浦江中游南岸设立奉贤县、金沙县。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