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公国的女大公伊丽莎白,凭借着智利公国这份嫁妆,一跃成为大唐后宫里私房钱最多的女人,据传其身家至少数百万唐元……
没办法,人家的私房钱是一整个藩国,而且这个藩国还资源丰富的很。
但是,即便是有这么大一座的硝石矿,但是对于庞大的大唐帝国而言依旧是不够的。
而且距离始终是个问题,运输回来麻烦不说也贵。
大唐帝国内部,一直都是在试图以更加廉价的方式人工合成化肥,尤其是氮肥。
现在,总算是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
直接从炼焦工业里的副产品里制备氮肥,成本不高,产量也算可以。
当李轩得知了这一点后,立即就是下了旨意,要国企部那边立即筹建若干氨肥工厂,引导生产氨肥。
毕竟这个生产方式是直接从炼焦的副产品可以提炼氮肥,而大唐帝国的炼焦工业可是发达的很,炼焦工业的副产品氨可是不少。
大唐帝国的钢铁行业,每年都需要消耗至少几千万吨的焦炭呢。
钢铁行业,一直都是煤炭的消耗大户,大唐帝国生产的很多煤炭,其实相当多的产量都是用于炼铁炼钢了。
炼焦工业每年消耗庞大的煤炭,除了得到焦炭这种主产品外,还能得到煤气、氨、苯、煤焦油等等副产品。
这些都是重要的化工业原材料,也是推动大唐帝国化学产业进步的第一大行业,哪怕是现在已经兴起的石油化工行业,暂时也是没能动摇炼焦工业在化工行业里的地位。
所以短时间内,能够有效的解决化肥原料的来源问题,降低成本不说,而且还能够让炼焦行业获得更多的额外收益。
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李轩自然是不会拖延,直接就吩咐下去筹备氨肥工厂了。
争取早日让农民们用上平价的氮肥。
当然了,只能说是平价,不敢说廉价!
因为即便是这样的方式生产的氮肥,用是用得起,但是绝对不至于说廉价了。
而且产量的话,看似多,但是对于一个拥有好几亿人口,在全球有无数耕地的全球性帝国而言,这点产量其实也是不够用的。
不过事情一步一步来,让皇家理工学院那边继续研究就是了,总能找到更加廉价大规模生产化肥的办法的。
国企部那边的官员一个个也都是政治觉悟相当高的人,李轩刚吩咐下去他们就开始行动了。
资金直接到位,之际从国企部下属部分化工、机械等企业里抽调人才组建了安民化肥公司,并在皇家理工学院的教授们的指导下,短时间内就是把工业化量产的得计划给做了出来。
然后就是找国内的数大机械公司订制生产设备,至于厂房、技术工人之类的就更简单了,厂房大把的,技术人员直接从其他相关企业抽调。
按照国企部的预估,三个月内就能够进行小规模的试验生产,半年内就能够量产。
一旦半年后安民化肥公司的化肥投入市场,将会意味着大唐帝国终于有了一款能够大规模人工合成,并且成本能够接受,可大规模使用的化肥!
这对于大唐帝国的战略意义将会是巨大无比的!
因为化肥的大规模应用,才是大唐帝国实现全民富足的唯一希望!
第1971章 交州杂交水稻
广西交州,宋平城的郊外,有着一片庞大的农田,但是和普通的农田不一样的是,这片庞大的农田都是被包围了起来,外围有着围栏,同时还立有牌子:试验农场,闲人免入。
大片农田的一侧,立有一栋三层水泥大楼,这种规模略大的水泥大楼在郊外地区算是比较少见了。
大楼的门口挂着招牌:农部粮食司交州培育所。
这是一个农部粮食司下属的杂交水稻培育所之一。
大唐帝国研究杂交水稻的时间已经不断了,每年都会投入不少的研究经费对杂交水稻进行培育,陆续建立了广州培育所、昆明培育所以及现在的这座交州培育所。
只不过一直都是没能出什么太大的成果,虽然说也培育了不少水稻良种,但是前期的工作更多的挑选南洋地区的良种进行培育,让帝国的南方地区也能种植。
而纯粹的杂交水稻培育工作,之前一直都是停留在理论上和小规模的试验当中,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都还没能找到高产粮种。
相对而言,其实大唐帝国的其他粮种移植培育工作倒是要更加顺利一些。
比如从南洋、美洲乃至欧洲等地区引入的大量农作物,经过农部粮食司的改良之后,很多都已经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种植了。
比如玉米、土豆、番薯这三种比较重要的农作物,一直都是农部的重点培育农作物。
经过漫长的时间的改良培育,目前上述的这三种农作物,已经是可以在大唐帝国本土的绝大部分地区种植,而且是可以保障一定产量,甚至是大产量的种植。
这可是相当难度的,如果没有花费庞大的资金进行专门的改良培育的话,只依靠民间自身的改良,这个时间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历史上明朝时期就已经有番薯了,但是原种的番薯对于很多地方来说并不适合种植,产量也不算高。
可经过了漫长的优选劣汰之后,一直到清朝时期,番薯才算是能够在华夏地区广泛种植并保证较大的产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