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轩最近几年,对于什么大家族之类的是越来越反感了,在他看来,这种豪族模式已经是严重影响到了帝国吏治,甚至是影响到了普通的行政。
帝国虽然从一开始,就已经是把行政机构深入到了乡村,但是在乡村里的局势,其实依旧是被当地的士绅豪族牢牢把控着。
很多地方的村长什么的,其实都是当地的豪族子弟担任的。
这里就得说一点,那就是华夏的传统士绅,其实相当多的一部分,并不是居住在城市里,而是居住在乡村里。
这和传统的皇权不下乡有极大的关系,前明时代,皇权,也就是官府的权力只局限于县城,而广阔的乡村地区,其实不怎么管的,基本依靠乡村自知的方式。
在乡村里,族规大于法律!
而大唐帝国的皇权下乡,无疑是触犯了这种以往数千年来的政治生态,进而引发了众多的冲突。
为了解决乡村问题,同时也是为了解决吏治问题,李轩下一步已经是准备推行强行分家政策了,把那些动则几百人的豪族进行拆分。
只不过这个政策李轩也没有打算现在就施行,他打算明年再搞,但是郝柏年却是率先察觉到了这一点,自己提前就这么搞了。
对此,李轩自然是赞许的。
这个郝柏年虽然也和其他人有着部分经济问题,但是无伤大雅,在李轩看来,其政治觉悟还是很高的。
郝柏年的这种行为,在其他人看来却是莫名其妙的,除了他的部分下属以及好友效仿外,其他人倒是没有跟进。
而李轩也是不着急,反正现阶段的任务不是这个,那是明年乃至后年才会开展的计划,现在,还是太早。
还是先把吏治整顿一遍再说。
其他问题押后再说。
顾士忠被逮捕后,陆军枢密院内务厅继续出手,先后逮捕了六名中将、三十多名少将、上百名准将,海军那边也是先后抓捕了二十多个将领。
这些将领的抓捕工作,都是李轩亲自下令的,基本都是挑选出来的特定目标。
军方的整顿,并没有大规模进行宣扬,也是没有在大唐朝报上进行刊登,因为刊登的话,容易引起大范围的动乱,军方的反贪处理,基本上是以低调内部处理为主。
顾士忠的处理就是一个典型,他被抓捕了后,其本人多次想要求见李轩,但是李轩都是不准。
最后,陆军军事法庭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是判处了他死刑!
不过这个死刑并没有被执行,李轩对于这个跟着打天下的老将尽管有诸多不满,但还是给予了他体面结束生命的方式!
宣平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枢密院内务厅的特殊招待所里,顾士忠身穿全套陆军上将礼服,朝皇宫行了跪拜大礼后自行饮下了一杯毒酒,从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第1301章 江南道也要变天
顾士忠这个开国元老,陆军上将自杀,这事在外界并没有掀起太多的波浪,甚至是军方先后逮捕了上百名将军都是没有引起什么波澜。
这一方面是大唐帝国严格控制了军方的信息外泄,军队作为暴力机关,为了避免情报的外泄以及保持神秘性,大唐帝国都是严禁军事情报的泄露,甚至国内的很多人连帝国到底有多少军队都不清楚,更别说具体的番号以及驻地以及部队的主官这些机密资料了。
大唐朝报上偶尔会出现关于军事报道的消息,往往也会用‘某部’等模糊化的词汇来代替,是不会把详细的番号给报道出来的。
这一次的军方反腐的消息,更是被严密控制,大唐朝报没有报道丝毫关于军方内部反腐的消息。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唐帝国在十多年来,一直都是实施着非常严格的军政分离,军政分离到了现在,基本上已经是变成了基本的政治概念,哪怕是普通人也都知道,军队是军队,官府是官府,这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而文官在没有必要的时候,是绝对不会提及军方的片刻信息的。
更不要说这一次的军方反贪风暴,是个人都看的出来影响非常大,没看见连军方大佬郝柏年、李春景等人都是乖乖的闭上嘴巴不敢提出丝毫的意见嘛。
外面的那些文官们,更是不敢对军方的事务有任何半点意见了。
此外,如今文官们自身难保,天天被督察院盯着的他们,现在哪有时间关注军方那些将领们的死活啊。
宣平十六年年底掀起的反腐风暴,其规模之大超过了任何人的想象,从十一月份开始,从京畿司法机构开始,一场巨大的反腐风暴就是挂了起来,然后遍及全国。
在上海,陈立夫站在县衙二楼的阳台上,看着外头的督察院御史们,带着巡警直接从县衙里带走了三十多名官员!
身后的一个年轻官员低声道:“大人,就这么看着他们把人带走吗?他们督察院到底怎么回事,怎么不分青红皂白就把这么多人抓走了!”
“闭嘴!”
陈立夫甚至都没有回头看他一眼,而是继续把视线盯着外头!
下面的普通官员还察觉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还以为只是上海特设县督察院发疯了,但是身为上海特设县县令的他,却是知道,这一次次的抓捕任务,上海特设县督察院根本就不是关键,关键的人是中央督察院反贪局派出来的江南巡查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