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次一级的中高端教育上,也就是预科、中专这两种学校里,他则是主张建立更多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技术性学校,也就是中专。
而预科学校的话,则是和大学的发展路子保持同样的步调,大学不扩招的话,预科也不扩招,只是继续保持现有的规模,逐步扩大学校的规模以及扩招,以逐步培养更多的预科生,以满足大学逐步扩招的需求。
因为大唐的预科学校,纯粹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而设立的,各方面的课程都是偏向于基础理论,甚至是大学教育阶段的前期部分内容,教育成本高昂。
反倒是再下来的中学阶段,周毅然倒是主张大规模扩招,喊出了每一个州府都至少要有两所中学,这相当于就是把以往的中学数量往上翻了一倍。
中学都是大规模扩张了,那么小学更是如此,周毅然是主张在每一个大镇都必须设立一所小学,一个小县也至少需要三所小学。
周毅然的教育改革思路,其实还是和以往一样,那就是普及基础教育,重点发展技术教育、有限发展高等教育。
第1514章 才子逛青楼被抓奸啦!
周毅然入值内阁后,所推动的教育和科举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大刀阔斧,基本都是延续着早年的政策。
倒是对宣传上的改革推动了不少,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推动地方报纸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地方报纸,并不是说让地方衙门或者干脆是民间来筹办报纸了,筹办报纸的权限,依旧只属于朝报司。
地方报纸,其路子就是让朝报司在地上上的分支机构,独立筹办报纸。
朝报司本来在地上上都是有着分支机构的,在各省道以及各州府,都是有着朝报司分处,这些朝报司分处,是不归属地方衙门管辖的,而是直接归属朝报司管辖。
朝报司地方分处,和地方衙门是属于平行关系,两者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原来这些地方上的朝报司分处,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大唐朝报的本地版面,同时提供各种素材文章给朝报司总部。
大唐朝报有着全国版,这是京畿朝报司总部直接负责的,同时还有着省道版本,这个省道版本的内容基本就是由分驻各省道省府的朝报司分处所负责。
然后还有州府版,这个是由驻扎各州府的朝报司分处所负责。
而周毅然的地方报纸改革,其实就是把这些大唐朝报的地方版面给独立一部分出来。
但是,独立部分只局限于商业、趣闻等部分,而政务方面的内容暂时是依旧没有独立出来,继续由大唐朝报独家负责。
上海商报,就是第一份地方报纸!
它的成功也不是因为只是第一份地方报纸,更是因为它所处的位置。
上海乃是当代大唐帝国的第一工商业重镇,几乎全国乃至全球的各种货物以及商业信息都会在这里汇集,上海商报天然的就能够获得众多的消息。
同时当地的人们,不管是商人还是普通民众,对上海商报这种专业的商业报纸都是有着极大的需求。
不过说又说回来,上海商报还是有着局限性,因为这玩意虽然不是政治类报纸那么严肃了,但作为一份商业报纸,专业性非常强,商人们对此赞不绝口,但是普通人对此就没多大兴趣了。
不过不要紧,大唐推行地方报纸,也不是只办上海商报这么一份地方报纸而已,实际上前期的试点里,一共有着数十份各类型的地方报纸呢。
比如在上海,除了大唐朝报和上海商报外,还有专门针对松江府本地发行的松江日报,这个报纸还是一份日刊,这个松江报相对而言就是平民化了。
基本上报到松江府本地的新闻以及其他信息,然后也有一些商业信息,广告什么的,同时还有刊登一些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此外他们还效仿金陵的秦淮晚报,刊登一些风花雪月的小道新闻,比如说某某才子携某某花魁游玩被才子夫人撞见,然后大打出手啪啦啪啦的。
这种形式的松江日报很受普通民众的欢迎,其发行量大有后来居上的架势。
地方报纸的成功,其实也不是说因为他们办的有多好,而是因为他们及时的填补了市场上的空白。
大唐朝报已经刊行多年了,民众尤其是懂文识字的群体基本上已经是习惯了从大唐朝报上获知信息,但是大唐朝报作为官方喉舌,报道的内容过于严肃,哪怕是刊登广告都是无比严肃的。
这个时候,民众对一些没有这么严肃的报纸,是有着极大的需求的,这也是最近这些年,民间私立办报一直都是屡禁不止的原因。
如今,上海商报等地方报纸的出现了,就是为了填补市场上的空白。
其真正用意,绝对不是什么为了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而是为了打击私报,继续把舆论掌控在官方手中,避免民间私自办报越演越烈,到最后无法收拾的地步。
不过呢,普通民众是不会管官府的真正用意是什么的,他们只是发现市面上一下子多出来了不少的报纸,而这些报纸可比以前的大唐朝报有意思多了。
以往的大唐朝报虽然也会有文艺商业板块,但是整体基调上却是一直都是非常严肃,普通民众对大唐朝报的态度也是从一开始的好奇、津津有味,最后变成了漠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