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让帝国更加重视西北铁路,尤其是西北铁路的延长线计划!
据传铁路总公司那边也是专门抽调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以及机械设备奔赴西北修筑延长线。
等大军西征后,他们就会第一时间从嘉峪关继续往西修筑延长线。
据传为了更快的修筑铁路,铁路总公司那边特地设计了一种简便的军用铁路,虽然质量差了些,设计指标低了些,但是却是可以大大加快铁路的修筑速度,他们提出,如果有需要的话,完全可以在半年内就把铁路从嘉峪关延长到哈密,一年内修筑到吐鲁番。
当然了,这种军用铁路为了追求速度,只能是应急使用,维护成本会比较高,以后如果想要把这些铁路当成普通铁路来运营的话,就得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造。
但是军方可不对什么商业铁路敢兴趣,在军方的眼里,哪怕是整条西北铁路都是铁路,更别说是后续的西北铁路延长线的。
为此,帝国方面已经是向铁路总公司拨付了一笔专款,专门用于修筑简便的西北铁路延长线,要求不高,只要能够把物资源源不断的运输上去就足够了。
除了在部队、战备武器以及交通上做准备外,帝国也是开始进行一定的舆论宣传。
大唐朝报上,从四月份开始就长篇大论的集中报道西域乃至中亚地区的情况,今天说西域有什么大量的矿产,明天说中亚某地有金矿,然后又说当地的民众饱受鞑靼人欺压之类的。
然后开始吹嘘大唐王师的牛逼之处,给人一种印象,只要大唐王师出兵西域,就能够轻而易举的拿下西域乃至中亚。
但实际上,东线作为鞑靼人抵抗大唐西进的前线地带,鞑靼人在整个哈密、吐鲁番等西域地区,常年部署了十多万的兵力,而且还学习大唐修筑城堡,在哈密和吐鲁番两地都是修筑了坚固的堡垒作为主要据点的。
真要打起来的话,哪怕是比较乐观的大唐陆军将领也是认为,赢是肯定的,但多少也是要费一些力气。
是不太可能部队一西征,然后鞑靼人集体投降或者逃跑了。
但是舆论引导嘛,总得给民众信心,并适当的提高陆军在民间的影响力。
最近这几年,大唐的一系列战事,基本都是海军为主,尤其是印度洋以及其他海外领地的战事,让海军出了不少的风头,这让陆军方面很是不满。
陆军一直自诩都是帝国支柱,海军,那不过是跳梁小丑而已,也就只能打打海盗,欺负欺负手无寸铁的土著了。
但是陆军认为自己一直把鞑靼人压着打,收复河套,东北大片地区,把帝国的领土向东北扩张到琼海、向北扩展到北冰洋,不管是功劳还是作用,陆军都要比海军强多了!
但是奈何多年没有大战,陆军方面的曝光率不足,出的风头不够,以至于不少年轻俊杰报考军校的时候,都是有限选择海学堂,而不是武学堂了。
皇家青年军校去年的毕业生里,毕业成绩前十的毕业生,竟然有六人都选择了去报考海军的海学堂,把主持武学堂招生的陆军负责人给气了个半死。
以往的时候,前十的毕业生,陆军方面少数也能拿下来七八个,顶多给海军留下一两个而已。
但是去年,却是破天荒的被海军抢走了四个人。
这让众多陆军大佬相当不满!
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体风向的变化的问题。
这一次随着西北战事即将展开,陆军方面也是想要趁机涨一涨陆军的威风,好吸引更多的年轻俊才加入陆军,而不是跑去海军当土鳖,也不是跑去从政勾心斗角。
大唐朝报开始了舆论引导,其他的报纸也是及时跟进!
一时间,哪怕是民间都是掀起了一番向西进军的浪潮,报名参军的人都是多了不少,甚至很多人都是抱着富贵险中求的心态,想要跟在大军的后头到西域发财,比如说挖挖金矿什么的。
如此局势下,应易康也是带着部队来到了西北前线也就是嘉峪关。
现在的嘉峪关,可不仅仅是一个关隘,实际上其关隘的作用已经是不大了,更多的还是作为一个大唐陆军的前出据点来使用。
在这里可没有什么平明,所有的建筑清一色的都是军用设施,住房都是军营,还有大量的弹药和粮食仓库等,储备着众多的军需物资。
抵达嘉峪关后,应易康吩咐副手安顿部队,而他自己则是带着副官前往第十四军的军部驻地。
他的第三十一步兵师嫡属于第十四军,这一次增援西北,实际上也不仅仅是一个师一个师的抽调,而是直接抽调了第十四军。
第十四军,早年驻防河北地区,因为当年的河北地区局势比较复杂,不仅仅面临着鞑靼人的威胁,而且当地还有大量的心怀前明的遗老遗少,所以局势比较复杂,因为早期陆军一直都是在河北地区保持着大量部队驻防,防备鞑靼人的同时,也是弹压当地的遗老遗少们。
后来在河套战争、东北战争后,尤其是鞑靼人西迁后,河北和山西地区不再是前线边地了,压力大大缓解,所以就是把第十四军调往河南这个中原腹地。
后来大唐军制改革,军不再是负责某一片地区的战区,而是改为辖有固定部队的野战军,第三十一步兵师也就是长期嫡属于该军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