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顾虑,让帕特里奇在考虑是否该攻打唐山的时候,不得不万分谨慎。
如果罗耀武在这个时候有所举动的话,反而能让帕特里奇对局势做出准确判断。
也正是如此,帕特里奇才会让第二机步师在部署好防线之后,对第四十集团军的防线进行试探性进攻。
可惜的是,罗耀武没有对此做出任何反应。
这下,帕特里奇心里没底了。
要知道,一直以来,帕特里奇对罗耀武的评价非常高。虽然美日联军在过去的一年多里逐步逼近北京,但是每一场会战,美日联军都在掌握了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为胜利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可以说,如果没有罗耀武,中**队早就战败了。
赤山会战,更让帕特里奇不敢低估罗耀武的指挥才能。
客观的讲,赤山会战的胜利者不是美日联军,而是中**队。原因很简单,在罗耀武的指挥下,中**队挫败了美日联军进军北京的企图,使帕特里奇没能达到战役目的,甚至得在会战之后花一个多月来调整作战部署,让遭到重创的美日主力师团恢复元气,也就没有可能在第三季度之前取胜。
事实上,连帕特里奇都承认这一点。
虽然美日联军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在战役与战略层面上,美日联军遭受了自开战以来最大的失败。
受此影响,帕特里奇自然得对罗耀武的一举一动连结高度警惕。
在摸不清罗耀武的意图之前,帕特里奇肯定不会贸然发起进攻。
当然,这并不表示帕特里奇什么都没做。到六月十日,第一装甲师与第三机步师的整编工作基本上完成,加上第二机步师与第七步兵师得到优先补充,美军再次在前线集中了相当于三个主力师的兵力,具备了发动一场中等规模进攻战役的能力,也就获得了打下唐山的资本。
只不过,这一切都在罗耀武的掌握之中。
六月十一日,第四十集团军在唐山与新编集团军换防,随后就依照罗耀武的命令,主动撤出唐山,向北面的遵化转移,而原先守在遵化的第二十七集团军撤往北京东面的平谷,在此进行整编。
中**队再次进行部署调整,立即引起了帕特里奇的重视。
问题是,与第四十集团军一同调动的,还有好几支新编集团军,以及专门负责掩护主力部队的民兵。
受此影响,帕特里奇只知道,中**队正在调整部署,而不清楚具体情况。
结果就是,在六月十一日下午,也就是美日联军准备攻打唐山前数个小时,帕特里奇紧急取消了进攻行动。
这一耽搁,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让第四十集团军与第二十七集团军轻松完成了换防行动。
到六月十二日上午,等到美军发现中**队的主力集团军已经撤离唐山的时候,就连留下来断后的新编集团军都撤出了唐山市区,留下来的,只有一些由民兵组成的游击队,以及唐山市上百万市民。
虽然美日联军最终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唐山,但是中**队也保存了所有主力部队,并且在唐山西面构筑了一道更加坚固的战略防线。
以美军那三个师的兵力,显然不足以攻打京津地区。
到此,帕特里奇不得不承认,他必需等到七月中旬、甚至是七月下旬,才有可能发动攻打北京的战略行动
第一章 战略契机
第一章战略契机
赤山会战争取到的不仅仅是守住首都的机会,还有扭转战局的战略契机。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中**队在北京捍卫战之前都处于劣势,最终是在北京捍卫战中扭转了局面,但是深入了解就能发现,如果没有赤山会战,特别是中**队在会战第二阶段唐山反击战中的英勇表现,恐怕中**队根本没有机会在北京组织起有效防御,也就不可能在北京捍卫战中挫败美日联军,甚至不会出现北京捍卫战。
中**队在唐山获得的,正是至关重要的喘息机会。
可以说,从二零一四年的六月到七月,中**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从而导致战局出现显著转变。
拿中国空军来说,J-20的大规模服役,彻底粉碎了美军的绝对制空权。
在六月初,也就是二零一四年的第二季度末,至少有三家生产厂的六条生产线开始全速生产这种全世界唯一能够与F-22A抗衡,与之争夺制空权的重型战斗机。在此之前,仅仅只有成都飞机制造厂的一条生产线在生产J-20。
产能扩大,意味着J-20开始大规模服役。
要知道,战时机制不能用平时的情况来衡量。
在和平时期,一架战斗机的生产周期往往长达一年以上,即便是一种成熟的战斗机,制造周期也长达数个月,而一条生产线,平均每个月能够生产十架战斗机就非常不错了。一些价格昂贵的先进战斗机,一个月连一架都生产不了。
显然,在战争时期,绝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事实上,这也是各个国家针对战时需要采取的一些一定措施。
说得直接一点,和平时期,各国的战争机器都以怠速运转,而到了战争时期,则会以全速运转。这就好比汽车发动机一样,怠速只有全速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因此在战争时期,战争机器能够爆发出强大的生产力。
一条J-20的生产线全速运转的话,制造周期只有二十天,而且月产量在一百架左右。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