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面,幽灵断后,志明在中间。”叶振邦顿下后开始检查武器装备,“只带战斗武器与需要弹药,带上电台与电脑,其他的丢在这里。尽量低调,进入台军阵地后,先找几件台军武器。这样就算开火,也不会惹上麻烦。”
陶安康没多罗嗦,迅速卸下背包与武装带。
“把匕首给我。”叶振邦接住陶安康递来的匕首,说道,“记住,跟紧点,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开枪。”
陶安康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叶振邦的意思。
“准备好了吗?”
看了两名战友一眼,叶振邦率先冲了出去。
陶安康咬了咬牙,朝同样有点害怕的甄志明点了点头。
从密林里冲出来的三个空降兵确实没有引起台军注意,至少没有得到台军重视。
与叶振邦分析的一样,从公路南面阵地上杀出来的台军预备队正在向东穿插。与叶振邦分析不一样的是,困在公路上的空降兵没有盲目应战。
发现台军有组织的展开反击后,空降兵迅速由攻转守,向公路两侧扩展防线,扩大防御纵深,摆出了固守待援的架势。
虽然空降兵的轮式装甲战车不太适合越野机动,更不可能像主战坦克与履带式步兵战车那样在密林里横冲直撞,但是台军也以步兵为主,在必需由步兵决胜负的情况下,台军很难在由伞兵战车支撑起来的防线前占到廉价。
此时,双方都是防守有余、进攻不足。
主动权在空降兵手里,台军没有选择的余地。
三十分钟后,大陆空军的轰炸机将返回战场,用重磅炸弹为空降兵开路。到时候,空降兵的增援部队也将到达,台军要面对的不仅是一个装甲营,而是得到两个步兵营支持的装甲营!
进攻受挫,台军只能不断增强投入。
公路线附近的战斗越来越激烈,台军哪会注意到密林深处的几个空降兵呢。
钻过铁丝网,滚入台军阵地上的交通壕,叶振邦才松了口气。没等他爬起来,甄志明与陶安康也有模有样的滚了进来。
“班副,你真是臆则屡中,竟然……”
“别罗嗦,都没事吧?”
甄志明与陶安康赶紧点了点头。
“检查装备,医疗包与电台。”
“医疗包完好无损。”
“电台与电脑都能正常工作。”
叶振邦将匕首交到左手上,右手拔出手枪。“跟紧点,把身子放低点,幽灵留意屁股后面。”
陶安康没多罗嗦,立即拔出手枪。
虽然空降兵不是特种兵,除了军直属侦察营之外,其他官兵的自卫手枪都没有配备消声器,但是在狭窄的战壕内,短小的手枪比步枪更灵活,至少比陶安康的那把狙击步枪更加可靠。
三名空降兵如入无人之境,寻着台军坦克开火的地方而去。
此时,公路南面的台军阵地上,确实只有三个活着的军人。
因为发起反击时,台军在公路线南面设置了侦察线,不用担心空降兵涌入密林,绕到战线后方,加上兵力非常有限,所以台军没向遭到轰炸的南面阵地增派部队,甚至没有派人去收拾阵亡官兵的遗体。
没走几十米,叶振邦就找到了好几把还能使用的台军枪支。
如果不是轰炸过于猛烈,大部分台军阵亡官兵都残缺不全的话,叶振邦甚至能够找到几件合身的军服。
这也没有多大影响,反正没有台军发现“深入敌后”的三个空降兵。
与寻找合适的武器相比,在蜿蜒曲折的交通壕内找准前进方向是个更大的麻烦。万幸的是,叶振邦那高度灵敏的方向感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迷宫一般的台军阵地上转了十分钟,叶振邦只临时停下过一次。
如果不是陶安康反应迅速,伸手抓了一把,恐怕早已晕头转向的军医会把突然收住脚步的叶振邦撞个人仰马翻。
“班副,我……”
叶振邦一下捂住甄志明的嘴,让两人留意倾听。
“轰——”
突然响起的炮声把刚刚集中精力的陶安康吓了一跳。精确射手愣了一下,朝高过三人头顶的战壕后面指了一下。
叶振邦点了点头,让两人留在原地,抬头朝炮声传来的方向看了一眼。
低下头后,叶振邦朝陶安康招了招手。
“一百五十米,坦克掩体,M48A5。”等陶安康拿出电台,叶振邦又说道,“东面五十米还有一处台军的指挥所,应该是前线指挥部。赶紧联系上军部,把这个一同报上去,争取来个一锅端。”
陶安康没废话,将电台接到了单兵计算机上。
与传统观念上的电台不一样,只需要将获取的战术信息输入单兵计算机,就能由计算机控制数字电台,将目标的数字信息发给空降15军的信息处理中心,再依照优先级别分配给相应的战斗单位。
因为“六加一”小分队发回去的战术信息有最高优先权,所以关键不是能不能及时得到炮火支援,而是能不能及时把消息发出去。
受严重的电磁干扰影响,战术通信系统一直不太畅通。
接入战术通信系统成了比获取战术信息,比编写数字信号更加困难的工作。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