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颂(上)_圣诞稻草人【完结】(494)

  而随着他二人出来,其他武勋也相继站出身,力挺寇季。

  近乎九成的武勋都出来请斩丁谓。

  丁谓的脸变成了酱紫色。

  朝廷是一直在重文抑武,打压武将,可朝廷同样遵循着祖制,厚待着武勋。

  所以武勋们虽然实力有所削减。

  可武勋们联合在一起,那就是一股庞大的力量。

  一股朝廷不容小逊的力量。

  武勋们联手请斩丁谓,让满朝文武嗅出了不对。

  一些跟丁谓交好的人,趁机站出来喝斥道:“寇季,你是打算联合武勋对付丁相吗?”

  他之所以说这话,是想借文武之争,让其他文官们联合起来帮丁谓解围。

  然而,却没有一个文臣开口帮丁谓说话。

  只要不蠢,他们都能看出寇季等人是有备而来。

  他们敢在朝堂上联合起来请斩丁谓,就说明他们捏住了丁谓的痛脚,必定会致丁谓于死地。

  所以没人开口帮丁谓说话。

  纵然是跟丁谓交情不错的曹利用,也没有开口说一句话。

  他一个武勋,在武勋们集体请斩丁谓的时候,帮丁谓说话,那就等于是自绝于武勋集体。

  武勋们要整死他,很容易,远比请斩丁谓容易。

  丁谓见到武勋们集体请斩他,不用细想,也知道李昭亮还活着,而且已经到了汴京城。

  除了李昭亮,没人能让武勋们集体请斩他。

  “太后……”

  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的向刘娥求救。

  刘娥也猜到了李昭亮还活着,而且已经出现在了汴京城。

  她当即开口道:“胡闹!尔等一帮子皇亲国戚,一起请斩朝中重臣,实在是胡闹。

  哀家不允,退朝。”

  寇准淡淡的道:“事出必有因,太后还是不要随意插手,静等结果吧。”

  “寇准?!”

  “太后请自重。”

  “太后……”

  丁谓紧张的看着刘娥呼喊。

  刘娥心里清楚,丁谓一旦倒了,肯定会供出她。

  她必须保丁谓。

  可眼下这个局面,她根本无力插手。

  “哀家……哀家……”

  刘娥呼喊了两声,直挺挺的晕倒在了座椅上。

  这是刘娥能想出的唯一的办法。

  先装晕逼迫寇准退朝,然后再想方设法找到李昭亮,除掉李昭亮,如此才能保住丁谓。

  “太后!太后!”

  郭淮大呼小叫着扑向了刘娥。

  赵祯也一脸紧张的看向刘娥。

  “太师,你看?”

  赵祯见刘娥晕厥,一脸担忧的看向寇准。

  寇准长叹了一声,“退朝吧……”

  差点,差点就弄死丁谓这个奸佞了。

  可刘娥一晕,硬生生的搅黄了此事。

  曹玮等人见刘娥晕厥以后,神色格外复杂。

  唯有寇季一人,冷冷的盯着假装晕厥过去的刘娥。

  你以为你晕过去了,就能了事,就能把此事拖下去?

  想的太美!

  你能左右朝廷,却无法左右祖制。

  “咚咚咚咚咚……”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此事要被拖下去的时候,设立在宫门处的登闻鼓被敲响了。

  鼓声传遍了汴京城四方,汴京城的百姓们全部聚集到了登闻鼓前。

  从登闻鼓设立至今,一直都像是一个摆设。

  几乎没有人上去敲响它。

  不是因为鼓声不响,而是因为鼓前守着一百名禁军将士。

  几乎没有人能熬过他们手里的一百杀威棒。

  当寇季提议李昭亮去敲登闻鼓的时候,李昭亮第一时间是拒绝的。

  他觉得寇季收了刘娥和丁谓的好处,不然怎么可能让他去敲登闻鼓送死呢。

  直到寇季鄙夷的对他说:“守登闻鼓的,不是你的侄子就是你外甥,要么就是你表兄表弟的手下,他们敢弄死你?”

  寇季一句话点醒了李昭亮,李昭亮才选择了敲登闻鼓。

  武勋这些年在汴京城里,可不止在跟皇家联姻,他们互相之间联姻更多。

  也正是因为他们互相之间联姻众多,才让他们更容易结成利益共同体,才让他们在面对朝廷的时候一直处在共同进退的局面上。

  而他们家中的子嗣们一旦出仕,几乎都在宫里当差。

  可以说宫里的侍卫们中,有一大部分就是武勋家里的子弟。

  他们或许会打死那些去敲登闻鼓的平民百姓,或者被冤枉的文官们。

  但他们怎么可能敢打死自己的叔伯兄弟呢?

  真要下了狠手,难保回到了府上,不会被婶婶、祖母等一众女眷揪着耳朵往死里打。

  所以,别人敲登闻鼓,那是去送死,可武勋却不同。

  只是平日里武勋有了麻烦,都跟皇家私底下解决了,没人去敲登闻鼓而已。

  “有人敲响登闻鼓?!”

  一瞬间,满朝文武脸都变了。

  一旦登闻鼓被敲响,不论赵祯这个官家手头上有什么要紧事,都得出面去处理。

  别说刘娥晕厥了,就算是刘娥死了。

  赵祯也得出面。

  这就是赵匡胤就给百姓唯一的特权,只是百姓们没命用而已。

  赵祯虽然没见人敲响过登闻鼓,可他也了解祖制。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