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颂(下)_圣诞稻草人【完结】(1021)

  吕夷简现在说这话,就是在试探赵祯,会不会动他的位置,让寇季接替他。

  同时也在暗示赵祯,寇季非常适合为国谋财,掌握大宋财政。

  而财政,并非民政。

  只掌财政的话,可没办法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赵祯听懂了吕夷简话里的意思,笑眯眯的道:“吕爱卿言之有理。”

  吕夷简躬身一礼,没有再多言。

  王曾看着二人,若有所思。

  就在赵祯准备让吕夷简和王曾回政事堂去办差的时候。

  陈琳匆匆进入到了资事堂。

  “官家,御史大夫等一众官员在宫外求见。”

  赵祯略微愣了一下,疑问道:“何事?”

  陈琳急忙道:“据说是因为西伊郡王府、燕山郡王府、东阳郡王府,三府派遣家丁仆人在汴京城内闹的太过分的缘故?”

  赵祯略微皱起了眉头。

  王曾沉声问道:“可是因为他们在汴京城里争抢匠人、读书人和商人的缘故?”

  陈琳点了点头。

  吕夷简阴沉着脸道:“种世衡三个人也太过分了。为了繁荣自己的封地,在汴京城里大肆搜刮匠人、读书人和商人。

  他们将匠人、读书人和商人们抢走了。

  汴京城需要匠人、读书人和商人的时候,去哪儿找?”

  王曾点头道:“不仅如此,朱能和高卫昭二人,如今堵着户部衙门,非要让户部尚书同意在他们的辖地边陲开设边市,还要让户部给他们出局免税文书。

  简直是不把朝廷礼法放在眼里。

  此事就应该奏明中枢,由中枢定夺,而不是自己去户部衙门瞎胡闹。”

  赵祯有些头疼的揉了揉眉心,“他们一没伤人,二没硬抢,虽然举止不成体统,但可没有大的纰漏,朕找不出合适的理由惩治他们。

  御史们如今找上朕,朕也无可奈何啊。”

  王曾沉声道:“官家可以下旨斥责他们。”

  赵祯挑了挑眉头,疑问道:“你觉得有用吗?他们敢赖在户部衙门,像是街头的青皮混混一般,就证明他们已经不要面皮了。

  朕别说下旨斥责他们了。

  朕就是当面啐他们一脸,他们也能唾面自干,笑脸相迎。”

  王曾不甘的道:“难道就任由他们胡闹下去?”

  吕夷简摇头道:“不能任由他们胡闹下去。不然汴京城里的匠人恐怕得被他们挖空了不可。”

  读书人当中,有气节,有抱负的不可能跟着朱能等人离开。

  没气节、没大抱负的,早就被朝廷给收了,扔到了辽地。

  所以朱能等人招揽不到读书人。

  商人们也是如此。

  大商大贾绝对不会跟着朱能他们去穷乡僻壤。

  纵然去,也只会派遣一两支商队跟过去。

  真正要担心的是那些匠人。

  因为匠人们社会地位不高。

  只要朱能等人许下重利,并且流露出足够的重视,那些匠人们一定会心动。

  赵祯盯着吕夷简和王曾道:“两位爱卿,谁去处理此事?”

  吕夷简和王曾面露难色。

  论身份地位,人家比他们两个都高。

  他们敢斥责人家,人家就敢怼回来。

  只要人家不明着犯法,他们连一点痛脚也抓不到,根本没办法惩治人家。

  就算勉强抓到了一些痛脚。

  只要没有达到削爵、削封的地步。

  对人家而言也是不痛不痒。

  以人家的功劳,只要不举旗反旗,或者光明正大的忤逆君父。

  赵祯也不好削爵削封。

  所以,种世衡三个人,只要不犯大错,吕夷简和王曾去找他们,也是无可奈何。

  赵祯见吕夷简和王曾面露难色,略微沉吟了一下,吩咐陈琳道:“你去一趟寇府,请四哥去敲打敲打他们三个。”

  “喏……”

  陈琳答应了一声,退出了资事堂。

  吕夷简和王曾同时送了一口气。

  虽然种世衡和朱能等人已经封王,马上就要去就藩,可以不用给他们两个脸面。

  但寇季的面子种世衡和朱能等人必须给。

  寇季以前可是他们的直属上官。

  寇季也有手段惩治他们。

  陈琳抵达寇府的时候。

  寇府上上下下正张罗着给寇天赐举办婚事。

  寇府家大业大,亲戚朋友太多了。

  寇准和寇季二人的门生故旧等等,也数不胜数。

  所以寇府要提早张罗。

  加上娶公主,比娶民间女子要繁琐。

  各种礼仪流程,多不胜数。

  就需要更早张罗。

  依照娶公主的各项礼仪,寇府最少也得一个月时间走流程。

  只不过是急从权,只有半个月时间。

  所以礼部特地删减了好些流程和礼仪。

  寇府上下,最闲的就是寇季和寇天赐两个人。

  寇府上下的事务都是向嫣在操持,又有的是家丁和丫鬟用。

  没必要让他们两父子亲自上阵去操心那些琐碎的事情。

  再说了,一个王爷,一个王世子,去干那些琐碎的事情,也太掉价了。

  所以,陈琳在被请进了寇府,到了寇季书房以后,就看到了父子二人正坐在书房里,研究一张造船图。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