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此举确实厉害。”
寇季笑着摇头道:“你只看到了厉害的地方,却没看到不利的地方。近一千万人迁出,各地势必会出现一些萧条,百行百业都会进入到短暂的寒冬。
而在迁移百姓前后,地方上的豪门大户都会闹事。
光是将他们闹出的事端一一解决下来,就得耗费不少时间。
而我大宋要扛过这一次百行百业的寒冬,恐怕也需要四五年时间。
而这四五年,就是最考验你我的时候。
扛住了,万事大吉。
扛不住,就会被豪门大户撕得粉碎。”
范仲淹正色道:“学生已经决定的倾其所有,自然不会害怕什么。”
寇季点头笑道:“有这个想法很好。随后官家要交给你的差事,就跟性命挂钩。你若是干好了,大功一件。
若是干不好了,必然会身死道消。”
“何事?”
范仲淹追问。
寇季笑着道:“到书房说吧。你好不容易到我府上拜访,不请你去书房坐坐,说出去别人还以为我寇不近人情呢。”
范仲淹一愣,随后失笑道:“是学生唐突了,学生登门拜访,居然没带拜礼,实在是不该。”
寇季一边引领着范仲淹往书房走,一边问道:“你觉得我是缺你那点拜礼的人吗?”
范仲淹笑着道:“学生可听说,府上公子走的时候,可是带走了寇府所有的家财。先生您是身无分文,就是身处的这座宅子,还是官家赐的。
一应吃穿用度,也是宫里送的。”
寇季听到此话,十分不乐意的道:“你先生我是什么人?大宋公认的敛财圣手,民间立着长生牌位的活财神,还能被小小的钱财困死?
就这几个月,先生我足不出户,已经收了数十万贯钱财了。”
范仲淹有些惊叹的道:“先生有凭空生财之能?”
寇季摇头道:“那倒没有……我虽然足不出户,但有个跑腿的。”
范仲淹一愣,似乎想起了什么,笑着问道:“可是寿王殿下?”
寇季有些意外,“你知道?”
范仲淹并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先生有多久没上街了?”
寇季计算了一下,道:“从辽地回来以后,就很少上街。在外面奔波久了,就喜欢在府上带着,陪一陪妻女。”
范仲淹感慨道:“那先生您该多上街看看。如今街道之上,人人皆知,寿王近水楼台,从先生处谋取了许多寇公真迹,在外面发卖,已经谋财百万贯。”
说到此处,范仲淹看着寇季笑道:“寇公从不将笔墨轻许,更不会做出拿笔墨谋财的事情。想必那些书画都是出自先生手笔吧?”
寇季干巴巴一笑,道:“汴京城的人真有钱,一些书画居然能谋财百万……”
范仲淹见此,知道寇季不愿意说实话,遍不再追问,而是笑着道:“正是因为寇公从不轻许笔墨,所以一旦真迹问世,才闲的格外珍贵。
寇公乃是我大宋唯一一位活着的圣贤,又创里了我大宋第一的学馆,他的笔墨,别说是百万了,就算是千万,也值得。
那可是能传家的东西,传承个两三代。
千金也未必能购得。”
寇季故作惊愕状,“我祖父的笔墨如此值钱吗?”
范仲淹笑眯眯的道:“还有更值钱的呢。”
寇季感叹道:“官家笔墨可是不会轻许的,官家一字万金,汴京城的人就算买得起,也不一定敢拿,也不一定拿得动。”
范仲淹笑着摇头道:“学生说的可不是官家。”
寇季意外的道:“除了官家,谁的笔墨还能比我祖父值钱。”
范仲淹幽幽的道:“自然是从出仕起,从未轻许一笔的小寇公。”
寇季脚下一顿,有些难以置信的道:“我的?”
范仲淹点头笑道:“先生从出仕到如今,可从没有许过任何人一字。也正是因为如此,先生的笔墨显得更加珍贵。”
作为大宋第一功臣。
寇季的字无论好坏,那都是值得收藏的。
因为以他的功绩,名垂青史是必然的。
而且还是青史上最闪耀的那一批人中的一个。
寇季如今还活着,民间关于寇季的传说就已经多的数不胜数。
寇季亡故了,民间关于寇季的传说会更多。
朝野上下,有名的,无名的人,在写词写诗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写一首有关寇季的。
比如范仲淹,在汴京城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少年游》,写的是一个少年涉足繁华,一步一步崛起的励志词。
里面的主角便是寇季。
随后在河西的时候,又写了一首《拜师赋》,写的是在河西拜寇季为师,寇季传授他们为官之道的事情。
在陕西府任职期间,又写了一首《月夜送小寇公东征》的诗,主要就是表达了一下他送寇季离开时候的心情。
除了范仲淹以外,像是包拯、苏洵、韩琦、文彦博等人,皆写过有关寇季的诗词赋。
柳永当属其中最夸张的。
只要寇季干了什么扬名的大事,柳永必然有一首诗词奉上。
从寇季在开封府提携柳永开始,一直到现在,柳永写的关于寇季的诗词,已经达到了三十多篇。
所有的诗词传达的几乎都是两个意思。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