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御史中丞陈尧佐,带着满朝御史,疯狂的批判韩琦这种钓鱼执法的行径。
王曾对韩琦的做法更是不满到了极点。
王曾在堂上咆哮道:“包拯杀人,杀的有理有据。那些人背后背着人命官司,桩桩件件都有证据,他们该死。
韩琦呢?
诱人犯罪,草菅人命。”
寇季平静的道:“可地方上递上来的奏折,韩琦被夸赞成了万家生佛,包拯被描绘成了人黑心黑的恶鬼。
难道是地方上的人眼瞎吗?”
王曾愤恨的道:“那是因为韩琦查抄的一部分浮财,分润给了地方,收买了人心。包拯将查抄的钱财一文不剩的交给了朝廷。
你只看到地方上将韩琦夸赞成了万家生佛,难道看不到朝中文武破口大骂韩琦吗?”
王曾说的没错,朝廷和民间对韩琦和包拯的评价完全是两个极端。
韩琦在民间好评如潮,在朝中却被喷成了臭狗屎。
包拯在民间其实也有好评,但大多都是百姓,民间那些官员基本上都在上书弹劾包拯。
朝中也有不少跟江宁府有利益牵扯的官员弹劾包拯,但是王曾、陈尧佐等一众重臣,都觉得包拯做事合规矩,是个不错的干吏。
有朝中重臣牵头,他们的门生故旧自然景从,一些墙头草也跟着夸赞包拯。
所以包拯在朝堂上也算是好评如潮。
“收买人心?”
寇季失笑道:“王相这话有些夸大吧。韩琦不过是将一些不好上缴国库的浮财,分润到了河东各地的蒙学而已。
他有权留下一部分浮财充入地方府库,做地方修桥补路、赡养孤寡之用。
他自己又没拿一分。”
王曾喝道:“慷朝堂之慨,让百姓们说他好话,难道不是收买人心?”
寇季反问道:“那那些河东之地官员也说他好话,怎么解释?一句畏他如虎,怕是解释不过去吧?
读书人可是有风骨的。
难道河东上下所有的官员都是软骨头?
再说了,蒙学建立之初,确实是朝廷出钱。
可随着蒙学不断的发展,如今已经相继出现了一些主动承担花费的地方衙门。
比如渤海府,知府苏洵,借着渤海府府城一些公家铺面的租金,供养了渤海府所有蒙童所用的吃食、衣物、蜡烛等物。
又在渤海府举行鱼王、参王等海产的扑卖,募集了蒙学所需的钱财。
如今已经上书朝廷,取消给渤海府蒙学拨款。
此事奏上来以后,朝野上下可是一片称赞声。
韩琦身为河东之地的主官,效法渤海府,为河东之地的蒙学谋福,这可是善政。
如此善政,应当大大鼓励才对,为何就成了收买人心了。”
王曾瞪着眼,喝斥道:“此事老夫就当它揭过去了。那韩琦在河东之地诱人犯法,草菅人命,又作何解释?”
王曾自从病愈以后,每次和寇季说话都是这般。
寇季实在是一个头两个大。
说他找茬吧。
也不算。
韩琦虽然将朝廷交代给他的差事办妥了,可手段确实有些不妥。
但寇季并不认为韩琦草菅人命。
因为韩琦查抄的那些豪门大户,除了找大盗要烧毁常平仓外,也犯过其他事情。
每个人都有必死的罪状。
韩琦杀他们,发配他们家眷,那是罪有应得。
要知道韩琦钓出来的豪门大户,可不仅仅只有数十家。
一些没做过大恶的,被人蛊惑的,韩琦都遵照寇季之前的叮嘱,饶了他们一命,只是罚了一些钱财而已。
韩琦唯一做的不对的就是钓鱼执法。
但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
寇季有必要帮韩琦解释清楚此事。
第0951章 井底之蛙
“草菅人命?”
寇季瞥着王曾道:“这话从何说起?韩琦若是真的草菅人命,那地方上还不得民怨沸腾,可你看到河东之地有民怨吗?
再者说,韩琦杀的那些人,背后都背着一件件要命的官司,其中八成都是该杀之人。
剩下的两成虽然不算罪大恶极,但也有该死的理由。
至于那些被发配的,牵连到了火烧常平仓的案子上,被发配那都是轻的。”
不等王曾再次开口,寇季又道:“朝廷可是允许先抓人,后取证的。只要韩琦没有栽赃陷害,他的做法就没有错。”
王曾愤恨的道:“他诱人犯罪,难道还有理了?”
寇季一脸认真的道:“诱人犯罪是不对,但是韩琦绝对没有草菅人命,也没有违背朝廷规矩做事。”
说完此话,寇季盯着王曾道:“你应该明白,韩琦去,只不过死九百人而已。我去,九百人可挡不住。”
王曾恼怒的拂袖而去,一边走还一边大喊,“如此行径,老夫容不下他。”
寇季往着王曾离去的背影,淡然一笑,“包拯做事,有些太守规矩了,所以过程肯定会很漫长。
不过,这符合他的性格。
包拯一任江宁府知府以后,升官的可能性很大。
韩琦恐怕就难了。
王曾看样子是盯死他了。
不过如此一来也好。
省得我出手打压。
韩琦做事符合我的性子,有脑子,有手段,做事也快。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