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颂(下)_圣诞稻草人【完结】(1402)

  但是向嫣、包拯、苏洵、赵絮、苏程氏都看清楚了。

  那饱含泪水的眼中,透出了是绝望和悲伤。

  浓郁的气息隔着数尺,也能将人心扎的通透。

  那是真哭,那是真的绝望,也是真的悲伤。

  他们虽然不明白寇季为何会流露出那种目光。

  但是在感受到了那种情绪以后,他们什么都不想问,也不敢问。

  向嫣躺在寇季身边,眼睁睁的看着寇季的泪水打湿了枕头。

  她除了看着,什么也做不了。

  她一直看着寇季沉沉的睡过去以后,才放下了心。

  她放下心以后,也睡了过去。

  后半夜的时候,向嫣起夜,看到了寇季额头上布满了细汗,吓了一跳,抬手一摸,寇季发烧了。

  向嫣慌忙起身去喊人。

  整个庆都,在向嫣的呼声中醒了过来。

  灯火耀红了整个庆都。

  寇准、寇天赐、宝庆、包拯、苏洵、柳永、梁适等等,能到的几乎都到了。

  大夫诊治了一夜,也没瞧出什么。

  天明的时候,烧退了。

  大夫在所有人吃人的目光中,苦着脸说了一句。

  “心病!”

  一句心病明显没办法满足于所有人。

  大夫差点当场被砍死。

  寇季很少得病,一得病就成了大病。

  庆都内的大夫瞧遍了,也没有瞧出什么。

  寇季一睡就是两日。

  没有清醒的迹象。

  庆都内所有掌权者似乎都像是入了魔,一个个红着眼,看着能吓死人。

  所有人都有一种天塌了的感觉。

  庆国上下似乎都蒙上了一层哀色。

  刘亨红着眼在寇季床边守了两日。

  两日后,他提出要回西阳。

  他要去西阳征兵,他要杀到大宋去。

  他要找赵祯去讨一个公道。

  因为他觉得,寇季之所以会如此,是赵祯所致。

  寇季此前在汴京城的时候,似乎吐过血。

  刘亨固执的认为,那是被赵祯气吐的。

  他要去宰割赵祯。

  第1020章 赵祯出京

  对刘亨而言,一世人两兄弟,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句落在实处的话。

  他从认识寇季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了。

  过往的点点滴滴,在他脑海里都清晰可见。

  他和寇季非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

  亲兄弟既然受了委屈,他不介意冲冠一怒。

  读书人的那些教条性的东西用不到他身上,他从小不是跟青皮混混厮混在一起,就是跟军汉,长大了以后跟皇城司的一群探子混在一起。

  他身上更多的是为兄弟抛头颅洒热血的江湖义气。

  他觉得,现在是时候抛头颅洒热血了。

  只是他还没有离开庆都,他一切谋划就胎死于腹中。

  寇准在他离开庆都的时候,当街拦下了他,将他带在了身边。

  他没办法对寇准用强,就只能垂头丧气的跟随在寇准身边。

  刘亨才被压下去,得到消息的狄青带着人匆匆赶到了庆都,狄青从头到尾都阴沉着脸,但是他没有像是刘亨一样直言反宋。

  刘亨重江湖义气,狄青更重忠孝。

  寇准在狄青到了以后,也将狄青栓在了腰间,不让狄青离开他半步,生怕狄青去做傻事。

  相比起刘亨,狄青造反威力更大。

  毕竟,比邻庆国的辽地镇边禁军,全部都是狄青和寇季的旧部。

  他只要代表着寇季振臂一呼,很有可能会在一夜之间,让辽地换一片天。

  有人寇准能拴住,有人寇准却拴不住。

  寇季昏迷的消息,第二日就传到了辽地。

  在辽阳府当知州的赵润,差点没被当场吓死。

  他身处在辽地,比大宋朝堂上的那些人都清楚寇季在辽地的影响力。

  寇季此前离朝,辽地许多人都觉得是他父皇逼的。

  辽地的许多禁军将领对朝中都有怨气。

  寇季一旦有个好待,那辽地的那些将领恐怕没人能按得住。

  他也知道他的老泰山在他父皇心中的分量。

  寇季真要是这么睡过去了。

  要么辽地得乱,要么他父皇得疯。

  无论是那个,他都接受不了。

  他在派人向他父皇传信的同时,带着寇卉匆匆赶往了庆都。

  消息传到了临横府,临横府的张知白什么也没说,坐着马车就往庆都跑。

  消息传到了古北口。

  古北口镇关大将军王凯,写了一份乞骸骨的奏疏送往了汴京城。

  随后一大堆的将领写了乞骸骨的奏疏送往了汴京城。

  消息传到了保州,保州老少们,打点了行囊,赶往了庆国。

  消息传到了汴京城的时候。

  赵祯在上早朝。

  垂拱殿上。

  赵祯面无表情的端坐在正中,赵祯身上早已没有昔日的稚气和随和之风,取而代之的是一身威严,一身让人不忍直视的威严。

  垂拱殿内的文武当中,敢直视赵祯的,一只手都数的过来。

  满朝文武正在商讨各地四级学府设立完成以后,教化成本增加的问题。

  大宋的四级学府设立完成以后,大宋的教育成本可以说是直线在上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