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算是答应了寇准,御驾亲征。
百姓们听着赵祯和寇准的对话,激动的不行。
可王曾等人听着他二人的对话,心里拔凉拔凉的。
王曾本以为来了一个救兵,却没想到,来了一个更疯狂的。
人家也没说去西北看孙子的死活。
只是义正言辞的告诉赵祯,西夏身为大宋的藩属,一点儿也没有藩属的样子,屡次三番跟大宋作对,必须好好教训一番。
赵祯跑去西北的理由有些站不住脚,只能硬着头皮往外闯。
寇准一到,非但没有劝诫赵祯,反而还送给了赵祯一个合理的借口。
王曾颤抖着在赵祯和寇准二人之间来回看了许久,目光最终落在了寇准身上。
王曾气急,盯着寇准质问道:“寇准,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二人虽然是至交,可如今寇准要鼓动着赵祯去涉险,王曾免不了直呼寇准的名讳。
寇准瞥了王曾一眼,淡淡的道:“自然知道!”
王曾盯着寇准颤声道:“官家乃是千金之躯,去西北涉险,实属不智。若是官家有个好歹,你我满门的人头摘下来,也难以赎罪!”
寇准盯着王曾,沉声道:“你们忧心什么,老夫心知肚明。但官家就是官家,该经历的东西,总是要经历的,逃不过去。
你们将官家一辈子堵在皇宫里,看似是为官家好,可实际上却是在害官家。
官家若是不去西北走一遭,不看一看西北边军之苦,不看一看西北百姓在兵灾之下如何苟活,就不知道何为天下百姓之苦。”
第0675章 御驾北上!
王曾听完了寇准的话,咬着牙道:“官家就算要巡视地方,也不应该是现在。”
寇准皱眉道:“那也要看官家的意愿。”
王曾凑到了寇准身边,咬着牙低声道:“你必须劝解官家,让官家放弃前往西北的打算。”
寇准略微愣了一下,不悦的道:“不过是教训一下西夏而已,又不影响什么大局,你死咬着不放,为了什么?”
王曾闻言,恼怒的低吼道:“你知道个屁!”
“嗯?!”
寇准竖起了眉头。
王曾不敢再说过激的话,咬着牙低声对寇准道:“你知不知道,官家要将北方的兵,全部调遣到西夏去?”
寇准彻底愣住了。
作为曾经的大宋宰执、总摄国政,对大宋的兵马数量,以及兵力分布,还是十分清楚的。
大宋八成的兵马,皆盘据在北方。
大宋对战西夏、辽国,也一直调动的是北方的兵马。
赵祯继位之初,大宋朝的兵马数量是一百四十万。
其中并不包括一些团练、藩兵、乡兵。
一百四十万兵马,皆是职业兵。
经过了他主政裁减以后,大宋朝的兵马数量锐减到了一百二十万以内。
他裁减的兵马,当然不止二十万,他裁减的兵马远远超过了二十万。
只不过他在一边裁减职业兵的同时,也整顿了乡兵。
一些厢军在被裁减以后,为了维持厢军的战斗力,他从乡兵中抽取了大批的人手弥补了进去。
乡兵,如今在大宋,已经成为了一个名存实亡。
除了一些特殊地方外,其他地方已经没有了乡兵的存在。
一些藩兵,也被他划拨出了大宋兵额之外。
大宋不养他们,没必要将他们计算在内。
但是该用的时候,还是得用。
大宋上上下下的兵马经过了他一番梳理以后,大多数都是青壮。
这也是大宋为何敢跟辽国、西夏叫板的原因之一。
大宋兵马虽然被裁减了,但是战斗力直线的上升了一番。
寇季拿下了河西以后,建立了镇西军,随后又通过整编折家军,建立了横山军,大宋兵马一跃到了一百三十万之巨。
无论是镇西军,还是横山军,其实都是从零的基础上建立的。
不像是宁边军、镇北军,那都是借着晋宁军、绥德军的跟脚建立的。
火山、保德两军虽亡,但是他们数量不多。
晋宁军、绥德军此前也并非满编。
但宁边军、镇北军,却是满编。
差出来的数量,也被补足了。
横山军虽然收编了一部分的折家军,也收编了一部分银州守军,但横山军是一支新军,并没有借助其他有番号的兵马建立。
折家军虽然厉害,但是在藩兵之列,并没有纳入到大宋的兵马编制中。
银州此前的守军,只是银州团练,并没有正式的番号。
他们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协助折家军,守卫长城。
寇季算是将他们正式的纳入到了编制。
大宋的团练,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
有重兵坐镇的地方,团练的名头会加在地方镇军身上。
其目的就是为了多给军中安插几个官员。
没有重兵坐镇,却又十分紧要的地方,才会设由州府衙门掌管的团练。
军饷一直是由衙门派发,而不是跟其他兵马一样,领朝廷派发的正规军饷,所以不纳入兵额之列。
可以说大宋的兵制、官制,十分的复杂。
犹如一团乱麻。
一些官员有时候都会被那复杂的兵制、官制弄迷糊,更别提民间的百姓。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