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他赵祯,另一个是寇准。
其他人,不行。
召张知白还朝,出任参知政事的话,配合着王曾,倒是勉强可以压一压满朝文武。
赵祯思量过后,开口道:“就依寇公所言,除此之外,朕还准备带一些人同行。”
寇准一愣,缓缓点头,对赵祯的做法十分满意。
带一些人同行,带那些人?
当然是那些刺儿头,喜欢闹事的那些。
赵祯有了决定,也没有回宫,就在东华门前下旨,并且派人去传旨。
满朝文武见此,知道赵祯北上,拦不住了。
只能苦着脸,站在东华门前。
一些被赵祯点到名字,要求同行的大臣,脸色更苦。
王曾如丧考妣。
赵祯下旨过后,毅然决然的带着寇准,出了汴京城。
那些被他点到名字的大臣,一个个匆匆赶回家去准备东西,随后会追逐着赵祯的脚步北上。
赵祯在出汴京城城门的时候,刚好撞见了匆匆往宫里赶的曹皇后。
赵祯将曹皇后唤入到了龙撵上,交代了一二。
曹皇后对于赵祯前去西北,倒是没有反对。
赵祯对寇季感情如何,曹皇后心里清楚。
赵祯若是不亲眼去看一看寇季,恐怕会夜夜难眠。
他是君王不假,但他也是个人,是人都有心。
他也有心中受伤的时候,也有心痛的时候。
曹皇后是皇后不假,可她也是赵祯的妻子。
她需要照顾丈夫的心情。
更重要的是,曹皇后是将门出身的女子,内心深处,也希望自己的相公能在武功方面,有一些成就。
赵祯日日苦练武艺,为的是什么,曹皇后心知肚明。
赵祯也有一颗雄心。
他那一颗雄心若是得不到满足,恐怕会沦为终身遗憾。
至于赵祯的安危,曹皇后虽然有些担忧,但也没有王曾那么紧张。
以赵祯的身份,去了战场上,根本没有机会去战场上撕杀。
西北有多少兵力,她心里也清楚。
若是有人能在那么多兵马的防守下,伤到了赵祯,那即便是赵祯躲在皇宫里,人家依然能伤到赵祯。
毕竟,汴京城内的守军,跟西北的兵马没办法比。
别看汴京城的守军,一个个名头很大。
论战斗力,也就天武军能看。
其他的,说不定连边军中的厢军都打不过。
至于赵祯会不会步他祖父后尘,曹皇后也不担心。
赵祯祖父,太宗皇帝赵光义,那是真的万万人之上,没人能治得了他,所以他才可以随心所欲的去战场上晃荡,身中两箭。
赵祯就不同。
有寇准同行。
寇准若是发了威,赵祯一定会服软的。
别人都觉得赵祯如今十分霸道,可曹皇后这个枕边人却很清楚。
赵祯的内心,依然是仁慈善良的。
只不过他将那些仁慈善良藏了起来,不展露给外人而已。
寇准是在赵祯最孤苦最无助的时候,扶着赵祯一路走过来的。
在赵祯心里,寇不是臣子,而是一个长辈。
二人若是对上了。
赵祯一定会向寇准服软。
他会服软,不是因为他软弱,而是因为他敬重寇准。
赵祯在背后,喊过许多朝堂上的老臣为老倌,可唯独没有喊过寇准。
寇准虽然有逼迫着君王上战场的先例,但绝对不会让君王真的涉险。
必要的时候,他一条老命舍了,也会保住君王。
赵祯在交代了曹皇后协理六宫,处理皇家事宜以后,一路往北而去。
赵祯和寇准走了。
汴京城却没有因此陷入沉寂,反而彻底的闹腾了起来。
被赵祯点到的官员,收拾了东西以后,一个个匆匆去追逐赵祯。
上下虎翼军、天武军,在辎重送到了营地里以后,带着民夫,押送着辎重,也追着赵祯的脚步而去。
赵祯出京,影响巨大。
不仅汴京城跟着闹腾了起来,整个汴京城以北,也跟着闹腾了起来。
第0676章 君臣奏对
赵祯一行出了汴京城十里地。
赵祯邀请跨坐在马背上艰难前行的寇准坐上龙撵。
寇准不肯,赵祯只能让人撤去了龙撵,换了一辆寻常的马车,邀请寇准坐了上去。
赵祯即便换了一辆寻常的马车,马车大的也吓人,像是个移动的宫殿。
帝王出行有主车一辆,副车数辆。
为的就是蒙蔽刺客。
赵祯很少出宫,所以副车动用的次数不多,但宫里负责打理副车的宦官、宫娥,依旧将副车打理的干干净净,崭新如初。
车内的吃喝用度,一应俱全。
正逢夏日,艳阳高照,酷暑难耐。
所以车内正中,摆放着一个巨大的冰鉴。
冰鉴内的冰块,往外散发着寒气,车内十分凉爽。
赵祯、寇准二人脱了靴子,光着脚坐在车内毯子上,赵祯一边吩咐伺候的宫娥给寇准准备瓜果,一边小声的安慰寇准,“寇公不必担忧,前方传来的消息十分模糊,寇季也许没事。朕已经派人去确认寇季是否有性命之忧了,相信不久以后就会有消息传回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