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上过战场,又会兵法谋略的人,根本不会出现在三衙。
虽说新培训出的将官们,要用新武器作战,作战的方式也跟以前的不同。
但如何行军、如何布局、如何把控战机、如何应付战场上的突变,都是要学习的。
作战的方式改变了,不代表原有的兵法谋略就无用了。
相反,老祖宗留下的兵法谋略,到什么时候,都大有用处。
只不过要随着作战方式的改变,做出改变而已。
“只能找武勋了?”
寇季和赵祯在最初选人的时候,都刻意的避开了武勋。
他们心里都不愿意让将官们身上打上武勋的烙印。
可如今手里没有合适的人选,他们又不得不考虑武勋。
“找武勋,找谁?汴京城里朕能看得过眼的,只有高处恭。可朕敢用高处恭吗?朕能用高处恭吗?朕若是想用高处恭的话,之前也不会对付他。
再说了,朕若是想让武勋们插手此事的话,也不会跟你偷偷摸摸的做这事。”
赵祯十分无奈的叹息道。
寇季坐在赵祯身边,皱着眉头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赵祯又叹了一口气后,目光落在了寇季身上,“四哥不会兵法谋略吗?”
寇季回神,果断摇头。
他又不是神,不可能什么都懂。
他之所以什么都懂一点,不是因为他全知全能,而是因为他比赵祯、王曾等人获得的知识多而已。
“要不……四哥你去学,三年五载的朕等得起,大宋也等得起。”
赵祯提议道。
寇季翻了个白眼,道:“学了……学不会……”
但凡男儿,都有上马管军、下马治民的豪情。
寇季也不例外。
他西域一行,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所以私底下也翻看过几本兵书。
但兵法貌似跟他无缘。
他能看进去,也能看懂,但就是不会。
套用兵书里的兵法谋略,他倒是能做到。
但却无法融会贯通。
战场之上,瞬息万变,照本宣科的用书上的兵法谋略,只会死的更快。
第0609章 高粱河车神
赵祯听到了寇季学不会兵法,脸上略微有些错愕,随后便笑了,“四哥也有学不会的啊……朕以为四哥什么都能学会。”
寇季翻了个白眼,“我学不会的,你也学不会。”
赵祯笑着道:“朕学那些干嘛?别人学了,朕用他就是。朕若不用他,他学了也是白学。”
寇季又翻了一个白眼,他觉得赵祯这话有些蛮横不讲理,但偏偏又没办法反驳。
怀才不遇的那些人是怎么出现的,就是因为上位者不用他。
所以人有才能是一回事,会不会被重用,又是一回事。
比如李昭亮之子李惟贤,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跟寇季等人一起求学的时候,便表现出了不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问变得越发高深。
寇准等人曾经私底下提其他的时候,也曾说过。
他若非出身武勋之家,必然会成为一代大儒。
李惟贤那么有才,也没办法借着科举入仕,更不可能被重用。
是上位者看不到李惟贤的才能吗?
不是。
是上位者不用他。
他的出身,决定了文臣之列,没有他的席位。
“高处恭既然不能用?那还有谁能用?”
寇季不愿意跟赵祯继续讨论用人之道,所以直奔主题的发问。
赵祯皱着眉头,陷入到了沉思。
以前他总觉得朝堂上人才济济的,如今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无人可用。
文臣们倒是不缺,文臣们就像是韭菜一样,割一茬,长一茬,只要科举一直在推行,他手里的文臣就多的用不完。
可武将,貌似少的有点可怜。
朝野上下,混吃等死的武将,多不胜数。
可能用的,屈指可数。
“太祖和朕的皇祖父定下的重文抑武的策略,是不是错了?”
赵祯第一次对太祖皇帝赵匡胤和太宗皇帝赵光义二人定下的重要的祖制,产生了怀疑。
重文抑武。
抑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那还抑什么?
再抑下去,大宋仅存的几位能打的死了以后,大宋还拿什么去抵御外敌?
武人会作乱不假,可武人也能护国。
大宋若是无人能打,无人敢战,那当敌人的铁蹄踏进来的时候,大宋还能存在吗?
太祖和太宗定下的祖制,是为了让赵氏江山一代代传下去,最好传它万年。
可如今不到数十年,就已经到了无武人可用的地步了。
继续推行重文抑武的祖制的话,大宋还能传承几代?
赵祯沉默了许久,侧头看向寇季,“四哥,你说说,重文抑武对吗?”
遇事不决、心有疑惑,询问寇季,这是赵祯潜意识里的想法。
赵祯觉得,不论他心生出怎样的疑惑,寇季都能帮他解答。
寇季听到了赵祯的话,略微愣了一下。
寇季没有急着回答赵祯的问题,而是沉吟道:“官家为何会提起此事?”
赵祯坦言道:“如今朝廷能用的武臣,稍微用一下,就已经捉襟见肘。朕怕继续推行重文抑武的策略,会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