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颂(下)_圣诞稻草人【完结】(323)

  赵祯起初还不信。

  他觉得,能被他邀请到此处的臣子,皆是他的肱骨之臣,皆懂他的心思,一定会按照他的心思做事,不可能吵起来。

  如今看到曹、吕二人争吵,赵祯信了。

  眼见着曹、吕二人真的要吵起来了,赵祯轻咳了一声。

  曹、吕二人立马闭上嘴,齐齐向赵祯施礼。

  “臣君前失仪,肯请官家责罚……”

  赵祯盯着曹、吕二人,严肃的道:“朕是让你们各抒己见,不是让你们吵架。要吵架,也得等所有人把话说完了以后,你们再吵。”

  “臣遵旨……”

  曹、吕二人在赵祯的训斥下,齐齐闭上了嘴,不再多言。

  赵祯看向了王曾,“王爱卿,说说你对兵制的看法。”

  王曾脸色略微一正,郑重的道:“监军制度方面,臣的想法跟吕相相仿。除此以外,臣以为,我大宋兵马数量过于庞大。

  抛去守关、守城、团练、衙兵,我大宋在籍的兵马多达一百二十万左右。

  算上守关、守城、团练、衙兵,我大宋的兵马早已超过了一百八十万之数。

  朝廷每年拨付给各地兵马的军饷,就已经达到了岁收的四成左右。

  虽说如今我大宋岁收略有增加,但是拨付给各地兵马的军饷,依旧是个大头。

  朝廷养如此多的兵马,并没有做到物尽其用。

  一百八十万兵马中,朝廷真真正正能用到的,也不过一百三四十万左右。

  余下的,根本就是在浪费钱财。

  朝廷不能再养着他们了,必须让他们回归民籍。

  他们回归了民籍,不仅能帮我大宋增添一份岁收,也能减少军饷的开支。

  一增一减之间,就能催生出百万贯的钱财。”

  衙兵、守城、守关兵马,绝对是大宋兵马中最含糊的存在。

  特别是衙兵和守城的兵马。

  拿的是朝廷的军饷,却不归枢密院和三衙管辖,而是有地方衙门在管。

  比如县一级衙门,管束衙兵和守城兵马的官员就是县尉。

  朝廷对于衙兵的配合是五百人一县。

  大宋朝有多少个县?

  数以百计。

  依照这个配额,算下来,衙兵数目绝对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地方衙门要剿匪,缉盗的时候,一般调动的都是衙兵。

  除非是匪徒实力过大,才会请调附近的驻军。

  有些地方,甚至将守城的兵马跟衙兵,混为一谈的用。

  但却领着朝廷双份的军饷。

  守关兵马就更尴尬。

  拿着朝廷的俸禄,归三衙和枢密院掌管,却不隶属于其他有番号的军队。

  偶尔调动,那也是关城跟关城之间互相调遣。

  守关将士的数量不多,往往以一营为单位。

  重要的关城,自然有重兵坐镇。

  守关将士几乎都是打杂的。

  不重要的关城,就只有守关将士在。

  坐镇在他们附近的兵马,没有一个承认他们是自己人,也不将其纳入自己的番号。

  所以守关的将士在大宋十分尴尬。

  他们有时候归当地衙门管,有时候归关城附近的驻军管,也有时候归各地安抚司衙门管。

  总之,谁都能管他们,谁都不愿意管他们。

  之所以造成如此局面,就是因为大宋兵制的问题。

  大宋兵制将他们单独提溜了出来,坐镇各地的兵马自然不可能将他们提溜进去。

  因为将他们纳入到自己军中以后,会占据军中的兵额,影响人家吃空饷。

  总而言之,大宋的官制乱,兵制也乱。

  从而也导致了,大宋明明每年花费着高额的军饷养兵,关键时候却没有多少人可用的场面。

  王曾的话,算是切中的大宋兵制的一大要害。

  他的话说完,赵祯等人皆赞同的点点头。

  王曾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以后,其他人也相继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最后才轮到了寇季。

  赵祯在曹、吕二人争吵过后,挨个点名询问,留下了寇季压轴,也有他的深意。

  寇季一旦开口,那就不是一两条建议,更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

  更重要的是,寇季一旦开口,其他人几乎就没有发表见解的必要了。

  因为寇季手里握着他们君臣二人,以及枢密院大小官员,研究了近一个多月的研究成果。

  在轮到了寇季发言的时候,赵祯并没有开口点名。

  而是看向了寇季。

  其他人也纷纷看向了寇季。

  寇季在所有人注视下,笑着道:“我的话可能有点多,诸位若是想记的话,可以记一下。”

  吕夷简等人闻言,不以为然。

  大宋朝不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所以在议论政事的时候,没有人做会议记录。

  朝堂上倒是有专门的会议记录官。

  不过人家主要记录的是赵祯平日里的一言一行,对于朝堂上发生的政务,不会用太多笔墨。

  比如今天的兵制革新的讨论大会,在记录官的起居注上,很有可能就是简单的几句话。

  某年某月某日,帝于北宸宫宴请朝臣简、曾、季、玮等八人,帝言兵制有缺,八人皆附之,帝随议之……

  如此会议记录,那是会议记录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