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啊!你当年就该让他们入土为安!若是你让他们入土为安话!他们也不会被人当成功绩,炫耀千年!
你想警示后世人,可后世人不争气啊!”
寇季站在京观前,呢喃自语。
“拆了这些京观,将那些骸骨收敛,让他们入土为安!”
寇季在京观前站了许久,沉声下令。
跟随在寇季身后的人答应了一声,然后立马动身。
寇季就那么静静的站在边上看着。
看了足足大半个月。
他心里充满了悲哀。
他阴差阳错魂归大宋,才带着大宋崛起,带着大宋打到了此处,才有机会拆除这些京观。
他若是没有魂归大宋,这些骸骨便永远也没有入土为安的时候。
不仅没办法入土为安,甚至连他们的存在,都慢慢的被人遗忘。
后世一些人,连埋葬在自己国土上的烈士,都不见得经常去吊唁,更何况埋葬在国外的。
英雄最可悲的事情不是埋骨他乡,英雄最可悲的是被他们所保护的人给遗忘。
寇季在京观前站了大半个月,脑海里浮现的最多的只有两个字。
李治!
李治太高看后世人了,所以以至于让这些忠骨曝晒了千年,依旧没有入土为安。
后世许多人都觉得,唐太宗李世民坐朝的时候,是大唐最鼎盛的时候。
其实不然。
李治最初坐朝的时候,才是大唐最鼎盛的时候。
李治坐朝的时候,大唐兵锋所指,无人可挡。
他不仅完成了为一个国民,屠灭蛮夷一部的壮举。
也真正做到了想打谁就打谁。
不是有人冲大唐叫嚣,他才动手。
而是他想打谁就打谁,而且没有一个是对手。
他坐朝期间,其实做了许多大事。
比如灭了高丽,设立安东都护府。
虽然他一切的功绩,都是建立在他爹李世民给他留下的庞大的家底的基础上。
但即便如此,你也不得不承认,李治其实是一个明君。
只是他爹的成就太高,他纵然做的再多,也没办法跟他爹相比。
当然了,寇季心里念叨着李治,并不是因为李治是明君的缘故。
他之所以念叨李治,是埋怨李治没有让这些忠骨入土为安。
寇季原想着一直看着忠骨们全部入土为安以后再离开的。
但是他最终没能如愿。
狄青在攻破了高丽的建安城以后,陷入到了一个囧境。
狄青手下兵马太少,挡不住高丽兵马不断的滋扰。
高丽以前用滋扰的手段逼退了辽兵,对上了大宋兵马以后,没办法正面抗衡,就选择了故技重施。
狄青虽然打的高丽兵马没有还手之力。
但是面对高丽兵马的滋扰,他也只能暂时放缓攻势。
寇季在知道此事以后,只能离开了京观所在的地方,赶回辽阳府去,催促种世衡等人。
第0896章 禁军之中无好人
(PS:关于高句丽和高丽解释几句,文献中提到的高句丽,指的是公元668年以前的高丽,但公元668年以前的高句丽也有一定的区分,五世纪以前,高句丽就是高句丽,没有其他称呼,五世纪以后高句丽改称高丽,虽然在隋唐的文献中,依然将其称之为高句丽,但是在其本国,一直称呼自己为高丽,本国国王一直称呼为高丽王。
史料中又称其为高氏高丽。
在六世纪末,九世纪初,那一片疆土一直处在被统治阶段。
九世纪初,高丽太祖王建再立高丽,有大臣直言‘我国即高勾丽之旧也,故号高丽’,所以高丽国号为高丽。
史料中又称其为王氏高丽。
也因此,文中为了便于理解,所以将两个阶段的高丽,统一称作高丽。
关于读者在评论中提到的两个王朝几乎没有多少关系,稻草也说明一下。
因为两个王朝中间有一个长达两百多年的断层,所以不存在王氏承高氏江山的说法,所以在很多文献中,才会提到两个王朝没有多少关系。
但并不代表在疆域、文化、百姓上,完全没有关系。
虽说王氏高丽不及高氏高丽庞大,但是王氏高丽是建立在高氏高丽的一部分旧土上的。
此外,唐高宗李治在灭了高氏高丽以后,先后迁移了高氏高丽的所有贵族,以及数十万的百姓,并没有将高丽的人全部迁移完。
无论是在高氏高丽期间,还是王氏高丽期间,高丽的人口都在一百多万以上。
所以有很大部分高氏高丽的百姓依然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传承着高丽的文化。
在王氏高丽建立以后,也继承了一部分高氏高丽的文化和百姓。
也正是因为如此,后世的高丽才会将高氏高丽、王氏高丽的历史,皆当成他们高丽的历史。
至于关于盛唐的问题讨论,到底是唐高宗李治初期的时候最鼎盛,还是唐明皇李隆基开元盛世最鼎盛,稻草就不做过多的解释,具体可以看一看大唐安东都护府变迁的历史。)
寇季从鸭绿江东回返了辽阳府的时候,朱能刚巧率领着麾下兵马赶到辽阳府。
寇季立马派人邀请朱能到了辽阳府城主府内。
朱能到了以后,寇季立马开口发问,“东海女直全都解决了?种世衡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