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将事态维持在自身能够承受和处理的范围之内,保证佣兵制能在大唐时空继续良性发展下去,这就足够了。
凡侵我公会者,必:不计代价,不计损失,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伸手剁手,伸脚剁脚,不死不休,绝不姑息!
也正是在逐渐成熟起来的佣兵公会全力运转之下,直接将第七代蝗潮在还没有爆发的情况下就镇压了下去。
随后的第八代、第九代蝗潮,虽然也进化的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危险,但是情况始终都在佣兵公会的掌握之中。
而[神农门]在春季蝗灾得到了控制之后所进行的春耕补种,作物在经过了这段时间的生长也迎来了第一次的成熟。
经过联合收割机的高速采收,所得到的收获直接震惊了朝野!
因为采用了后世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及肥料厂利用沼气渣、人畜肥,加工而成的沼肥、麦饭石等各种肥料的大量运用。
再加上[神农门]各种不科学植物系法术的照料,大面积种植的稻米亩产竟然达到了惊人的五石(300公斤)!
这跟往年亩产不过七八斗,丰年也不会超过一石的收成比起来,简直就让人难以置信!
更可怕的是,这还仅仅只是一季!
这边前脚刚一收割完,那边[神农门]后脚就立马种上了第二季!
竟然是打算在秋收之前再种一茬粮食,这么算下来岂不是一年亩产十石?
要知道,今年可是罕见的大旱之年,又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可怕的蝗灾。
而且[天工门]、[金融门]、[佣兵公会]等机构,还抽调了大量的人力投入了工坊、工程、灭蝗等领域。
[神农门]实际上投入农业生产的人力还不足往年的半半成,却依然获得了如此惊人收成,这叫人如何能够理解?
在大唐君臣和百姓看来稀奇,可说穿了其实一点都不神秘。
无非就是提前大棚育苗,然后进行深耕细作、浓肥密植而已。
有[天工门]的基建军团在,怎么可能不早早的为了预防旱灾,兴建“深挖井、广引水”的完善水利设施?
所以旱灾根本就没有影响到[神农门]的农产作业,至于蝗灾?
因为蝗灾提前爆发,又有劫掠突厥的收成,和水路运输南方粮源的支持,所以家里有粮心里不慌的大唐朝野。
干脆放弃了今年关中地区的春耕,将人力和精力集中在了灭蝗和修建基础设施上,对于[神农门]的农产作业根本就没抱太大的期待。
第268章 丰收高产(下)
但是由于第一代蝗潮被清剿的十分迅速。
提前进行了大棚育苗的[神农门],实际上并未耽搁多少春耕时间。
而后续的几代蝗潮,虽然给作物带来了一定的损害,但是上有飞禽大队防空,下有家禽军团扫荡,夜里还有雷暴车队定点清剿,经过[神农门]持续催生粮种进行补种,所以实际上损失十分有限。
而到了中期,蝗虫变异体型变大,反而对作物的危害直线下降,到了后期变异成了食肉性就干脆没什么太大的危害了。
至于能够具有这么高产的收成,除了深耕细作、浓肥密植之外,其实主要还是要靠白玉琦未雨绸缪早早备下的良种!
他早在跟岭南王搭上线之后,除了跟岭南势力签订了供粮契约之外。
还委托了冯盎往南方前朝旧汉时的交趾郡,现称林邑国的所在,一个名为占城的地方寻找一种,早熟、高产、耐旱、不择地,而且一年多熟的稻米良种。
随运粮船运回粮种后,又交给[神农门]弟子进行大篷育种杂交改良试验,这才得到了这种从育苗起到收割不过五十天,亩产五石的粮种。
就这,还仅仅只是第一代改良良种而已,相信经过几代改良产量还能有所提升。
而且白玉琦忙于闲杂事务,没顾得上帮忙释放大范围的[植物滋长],不然亩产300公斤又算得了什么?
跟后世袁大德鲁伊亩产十九石多(1149公斤)的超级稻比起来差远了,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不过,随着白玉琦打算将[德鲁伊]职业传承下去,相信到时候会培养出一群大德鲁伊的。
等神农教(德鲁伊教派)发展起来,可就不止有猿德,还会有熊德、虎德、豹德、鹰德之类的德鲁伊出现,要什么粮食没有?没准到时候种稻子跟种树一样,一次投入百年收获也不一定!
白玉琦这边是觉得基操勿六,可大唐朝野上下君臣百姓,在再三确定“神农稻一号”的确平均可以亩产五石之后,一个个跪在田里嗷嗷的哭啊,捧起刚施了浓肥的田土是又亲又摸,拦都拦不住!
李世民激动的浑身直打摆子一个劲的渗尿,撕心裂肺的嗷嗷嚎叫着说是要祭天醮谢上天和神农天皇大帝。
最后还是白玉琦再三劝说,等秋收了确定第二季收成不会下降之后。
再办个秋收祭、丰收祭之类的节日感谢神农他老人家,李世民这才冷静了一些。
连连表示这等祭天大事,的确需要大肆筹备仓促不得,当即勒令礼部即日开始用心筹办秋收之时的“神农大典”。
白玉琦不让李世民大张旗鼓的庆祝也是有原因的。
大唐君臣普遍产生了,蝗灾已经过去了,粮食也已经丰收了,这场天灾已经结束的错觉。
可是白玉琦却越发的紧张,因为变异巨蝗的进化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快到已经不能用[奥能粒子]侵染来解释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