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权贵招惹不起,并不意味着李大大招惹不起,冷笑一声,指间用力,将一枚所谓的“大罗玉宝”捏的粉碎,顺手将手指放进嘴里嘬了一下,点了点头。
道家的地位是他李氏抬起来的,谁敢不给他大唐皇帝面子?
唯一有所顾忌的是,这种出自终南山中的盐币,也不知道跟前些时日的紫火祥瑞有没有牵连?
要不然怎么会这么巧,这边终南山中刚出了祥瑞,立刻就出现了这种雕琢着“大罗天阙”的盐币?
不过这种“大罗玉宝”的确是纯净无比、咸鲜极美,下面将从市面上搜罗来的这种盐币进献上来不少。
经宫司检验无毒后,因为着实是精致味美,李大大也忍不住当作赏赐,分赏给宫中诸人。
连他这个皇帝也对这种精致的“大罗玉宝”喜爱无比,也难怪会在长安城中大行其道,备受权贵追捧了。
实在是这东西看起来精致美丽,吃起来味道咸鲜,用起来也异常的方便快捷……这东西的重量精确的吓人,说一百枚就是一合,就是一百枚一合,丝毫不差!
再加上价值直接与市间盐价挂钩,“玉、青、赤、墨”四种不同品质的盐币,互相之间的兑换价格很是清楚,十分便利那些苦于铜钱布帛沉重,携带起来不便的大户人群使用。
仅一枚玉宝就值钱一贯,这可比扛着一串七八斤重的铜钱压的腰疼可要方便多了,以至于在权贵间都已经炒到了一千四五百钱还供不应求。
也不知道究竟是那家高人,能不嫌繁琐的炼制出如此精美的盐币?
之前运来的数十石盐晶折合盐币三百余万枚,不但稍稍缓解了坊间无盐的窘况,而且还极大便利了市面上的买卖交易。
这种明显是模仿开元通宝铸就的盐币,实际上已经触犯了不得私铸钱币的唐律,一旦叫他发现……自然是不吝赏赐!
皇帝陛下也很无奈,大唐施行钱帛兼行,规定交易货价超过十贯者,须得用布帛支付,但民间百姓用布帛者多,使钱币者少,更是有“不知钱”的说法。
这都是因为铸币艰难,代价还极为高昂,能流入民间的钱币数量,远不足以供百姓使用。
再加上哪怕从武德年间起铸发开元通宝,但受到时局混乱的影响币值始终动荡不安,民间对钱币的信任不足。
百姓宁可用绢帛布匹、粟黍粮谷等保值物以物易物,也不愿持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一钱不值的铜钱。
所以盐币这种既具有绢帛、粮食等保值物的特性,又具备钱币兑换、流通特性,其本身又是百姓生活必需品,度量还很精确的“货币”一出现在市场之中,立刻就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
特别是在目前盐荒的状态中,获得盐币的百姓最不济还能将此盐币当盐吃,算起来怎么都不会亏。
所以“大罗盐宝”的出现,看似触犯了不得私铸钱币的唐律,威胁到了朝廷的权威。
但实际上,它一没有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仅仅只是随行就市而已。
二也没有私铸钱币,仅仅只是作为盐来“以物易物”而已,度量精确只是为了买卖和兑换方便而已……唐律可没规定说,盐块不能制作的大小太一致,也不能制作成钱币的形状吧?
人家盐贩并未触犯任何一条唐律,还缓解了盐荒,便利了民间买卖,凭什么拿人问罪?
所以说,大唐皇帝陛下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这帮盐贩“以盐冒币”的行为,为了缓解盐荒还不得不对他们大加赞赏,鼓励其贩盐救市的义举!
说实话,李大大对这帮盐贩子卖个盐,还制作的这么精良难以仿制的行为感到外肾抽痛,你们有把盐晶雕琢成一枚枚盐币的功夫,多制点盐出来缓解盐荒不行么?
也没见他们制作的精良一些,就卖的更贵一些啊?这帮人到底是图的什么呢?
第057章 孙真人献制盐秘法
脑阔很痛的皇帝陛下,也没瓶冰阔落可以冰镇一下缓解疼痛,也只能期待百骑追查到这帮盐贩的下落再做打算了。
罚是不可能罚的,吓跑了谁给他制盐去?
至于说干脆将盐源和制盐之法,从这帮盐贩手里夺过来为己所用?
这种相当于造币制钱的暴利秘法,绝对是人家绝不外传的传家之秘。
只要能持有制盐之法,子子孙孙都能仗之兴旺发达下去,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山东大族,始终都将制盐之法死死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原因。
要知道,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不使用暴力根本不可能从对方手中要来。
可就算使用暴力威逼,怕是将那帮盐贩杀个精光,他们宁死也不会透露半句。
真要这么干,反而还损失了好不容易出现的这处能稍稍缓解盐荒的盐源,最终得不偿失。
其次,皇帝陛下还真抹不下面子,来干这种与民争利的事情。
本来因为玄武门之事,不少民间势力就觉得他得位不正,多有阴阳怪气的酸话在坊间谣传。
好不容易借着紫气东来的祥瑞之事稍稍平息了一些,要是在这个时候再传出他与民争利的事情,岂不是要雪上加霜、火上浇油?
这是皇帝陛下决不允许出现的情况,更何况只要能缓解盐荒,谁制盐不是卖?
只要不是囤积居奇高价贩盐,能用钱解决的事情,对他这个皇帝来说就不叫事……虽然他穷的连宫内用度都开始缩衣减食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