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这么想的。”
“这件事得赶紧办,真要是能办成,咱们还能再多‘亏’点。”
潘二前些天全在会馆盯着,难得回来一趟,不想就这么回去,看着韩秀峰手里的进士名册又好奇地问:“四哥,看这个做啥?”
“大前天在会馆不是跟你说过吗,乡贤祠建好之后得供奉乡贤。”
“谁入谁不入,你不是想好了吗?”
“想好了,早上去了趟北半截胡同,吉老爷也点头了。”
“吉老爷都点了头,你还发啥愁?”
韩秀峰放下名册笑道:“没发愁,只是吉老爷一片好心,非让我给那些先贤的后人写信,想让那些先贤的后人领我这个情,可我连巴县的几位先贤的后人都不熟,更别说其他州县的。人家姓甚名谁都不晓得,这信让我咋写?”
“不晓得赶紧去打听,”潘二坐到书桌边一脸羡慕地说:“四哥,这可是天大的人情,你可别不识好歹!”
“啥天大的人情,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咋就不简单了?”
韩秀峰取出草拟的先贤名单,解释道:“你也不想想,周煌周大人和王恕王大人这样的先贤不入乡贤祠谁入?我真要是给人家的后人写信,人家不但不会领我这个情,反而会觉得我是想借此巴结他们。”
“这倒是,可又不止这几位先贤,还有其他的呢!”
“有些人肯定想让他们的祖上入乡贤祠,但他们一样不会领我这个情,要晓得我们这会儿说的是乡贤名宦,谁能入谁不能入,不是我一个捐纳出身的九品候补巡检能决定的。真要是给人家写信,人家肯定以为我想借建乡贤祠骗他们的银子,就算没把我当骗子也会以为我是想借此巴结他们。”
潘二不假思索地说:“我们是想巴结他们!”
韩秀峰被搞得啼笑皆非,拍着书桌道:“想巴结是一回事,能不能巴结上则是另一回事。要是巴结了却巴结不上,还不如不巴结呢。我韩志行虽然只是捐纳出身的个九品候补巡检,但一样是要面子的人,才不会去做这种热脸贴冷屁股的事。”
第一百七十章 之前想简单了
潘二楞了楞,喃喃地说:“交情交情,是交出来的人情。吉老爷、敖老爷和江老爷、王老爷他们看得起我们,是因为跟我们相交了这么久。要是没相交相处,只有一两封信,他们一样不会把我们当回事!”
“嗯。”韩秀峰点点头,又指指进士名录:“其实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全在京城,全离家那么远,不管咋说全是同乡,可以相互帮衬着,有份乡情在里头。再就是不来京城不晓得官小,他们在老家是高高在上的举人甚至进士老爷,但在京城却算不上啥。
尤其内城的那些个旗人,随便拉住一个都可能是三四品,给人挑水打杂的都可能是‘黄带子’或‘红带子’。总而言之,到了京城我们的身份跟他们差得也就没老家那么远,跟他们相交不算高攀,他们与我们相交也不算丢人。”
“四哥,你这话说在点子上,要是在老家别说他们这样的官老爷,就那些个秀才的眼睛也长在脑门上,平时都不带正眼瞧我们的!”
“所以说这信不写也罢。”
潘二下意识问:“可乡贤祠不能没乡贤,你不写,吉老爷又不写,那让谁去写?”
韩秀峰沉吟道:“信还是要写的,不过不是给那些先贤的后人写,而是给顾老爷写,请顾老爷帮着联络。况且这个章程也是草拟的,除了敖老爷的堂伯敖右贤,哪位先贤入祠,哪位先贤不入,请顾老爷帮着拿主意。”
“这倒是个办法,可这么一来吉老爷会不会不高兴,毕竟你们已经说好了。”
“吉老爷有座师房师,有同窗同年,现而今又是翰林院编修,根本不在乎这点人情。让我写纯属一番好意,他晓得我是冷籍,晓得我韩家想真正翻身离不开老家的那些士绅,想借这个机会让老家的那些士绅认可我,接纳我。”
“四哥,这话啥意思,你只要做上官你韩家今后三代子孙不就成暖籍了吗?”
“没你想的这么简单。”
潘二糊涂了,一脸不解地问:“我咋又想简单了,你以前好像就是这么说的!”
韩秀峰轻叹口气,苦着脸解释道:“我以前是这么说过,说起来是我之前把这事想简单了。以为只要我韩志行做一任官,我韩家今后三代的子孙只要用功读书,就能科举入仕。其实没那么容易,就算我做过官,那些廪生要是不给我韩家子弟作保,我韩家子弟不管书念的有多好也考取不了功名。”
潘二以前只晓得秀才,并不晓得秀才也分三六九等。
读书人通过县试,府试之后还要通过院试才能称之为秀才。而秀才中的一等者为廪生,不但每月能从县学或府学领廪米津贴,而且只有他们才能为应考的童生具保,以防身家不清或冒名顶替等弊。
想到这些,潘二不解地问:“四哥,你只要做过官,他们凭啥不给你韩家子弟具保,大不了给他们点银子!”
“寒门出贵子谈何容易,一个家族想翻身更不容易。”韩秀峰再次指指面前的进士名录,无奈地说:“本来我也不晓得,直到前段日子才晓得科举名额是有限的。大清立国之初,全川举人限额六十名,后经过历任总督多次争取,才增至现而今的七十名。而生员一样有定额,约为举人定额的二十倍,全川定额一千九百六十六名,乍一听似乎很多,可分到各府就没多少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科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