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师爷脱口而出道:“洋人的船发匪不敢拦!”
乔松年不认为堂堂的两淮运副会亲自出面来上海给两淮盐场的那些灶户盐丁买粮,越想越觉得第二个推测最接近真相,不禁笑道:“只要能雇到十几二十条洋人的船,他们两淮运司有多少盐运不出去,只是洋人两面三刀,这交道没那么好打。”
“跟洋人打交道可不是一件小事。”
“所以他不敢张扬,所以才搞得神神秘秘。仔细想想郭沛霖运气真好,外放到江苏还能遇上既熟悉又可靠的韩四,而韩四又正好是捐纳出身,找洋人雇洋船这样的事就算泄露出去,他郭沛霖大可置身事外,韩四也不怕身败名裂。”
乔松年这番话要是传出去,十个人有九个人不相信。
徐师爷却深信不疑,因为在京城呆那么久他也算见过世面的,很清楚只要是跟洋人交涉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甚至不会有好下场。交涉交涉首先得有交情,要是跟洋人走太近,那些清流就会弹劾你“有失国体”,甚至会指责你有“二心”。
跟洋人谈妥的事只要有一丁点不符合大清礼制,或作出少许妥协,那就是“丧权辱国”,不杀天理难容;要是跟洋人谈崩了,洋人借机生事,一样没好果子吃。
总之,想做大清朝的官,能不跟洋人打交道就不要跟洋人打交道,不然真会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甚至会遗臭万年!
正因为如此,前几任松江知府也好,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也罢,对洋人全是敬而远之。吴健彰这个道台之所以做那么稳,并非他才具有多么出众,办事有多么勤勉,而是因为他那个缺虽很肥但没人羡慕,至少科举入仕的官员不会傻到去抢去争。
想到韩四来上海居然很可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地找洋人交涉,徐师爷忧心忡忡地说:“少爷,不管怎么说也算老相识,您是不是给他提个醒?”
“韩四多精明,我们能想到的他会想不到?何况人家信里说是来办粮的,这个醒让我怎么提?”乔松年想了想,接着道:“再就是运盐是运商的事,就算找洋人帮着运盐的消息走漏出去,他一定有办法置身事外,不然也不会搞得如此神秘。”
“这倒是,他应该是有备而来。”
“他究竟来上海做什么,我们就不用猜也不用管了,他在信里提到的那个儒学训导,明天秋祭时你记得帮着问问。”
“帮那个姓任的贡生在府学找个差事?”
“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第四百零八章 果然出事了!
城里要出事,所有人都和衣而睡,做好一有风吹草动就过河去东岸暂避的准备,结果一夜无事。
小伍子人在这儿心却在城里,担心要是虚惊一场,票号既没账本又没银钱会影响生意,打算去城里看看。
韩秀峰不敢掉以轻心,不但没让他进城,今天也不打算再去租界,而是从存放杂物的屋里找出一把锄头,来到宅院前的菜地,一边装作锄草一边观察小石桥方向的动静。潘二和张光生不放心,一个找了顶草帽戴上,一个挎着竹篮,不动声色地跟了过来。
“蹲下,三个大男人凑一块像是干活的吗?”韩秀峰指指斜对面用芦竹支的丝瓜架,示意张光生躲到丝瓜藤下。
“哦,晓得了。”张光生尴尬地笑了笑,急忙走了过去。
潘二蹲在地里,一边装作整理南瓜藤,一边看着远处问:“四哥,陈虎他们躲在哪儿,我咋看不见?”
“应该还在前头,”韩秀峰扶着锄头,望着成群结队涌向小石桥的行人,凝重地说:“会馆大多建在城外,会党也大多住在城外,这会儿应该有动静,不然不会有这么多人往租界跑。”
潘二探头看一眼,喃喃地说:“不算多吧。”
“这还不算多,昨天过桥的才有几个人。”韩秀峰想想又说道:“何况这边是英租界,紧挨着县城的是法租界。如果不出意外,法租界里这会儿估计是人满为患。”
张光生回头道:“四爷,要不我去法租界看看?”
韩秀峰不想像个聋子瞎子,沉吟道:“去看看也行,不过你得小心点。”
“四爷放心,我从英租界过去,不会有事的。”
“那就去吧,早去早回。”
刚目送走张光生,苏觉明竟沿着河岸匆匆跑了过来,边跑边喊道:“四爷,四爷,不好了,来了两个洋人!”
“别急,慢慢说,那两个洋人从哪儿来的?”
“从北边来的,还带来十几杆枪,叽里咕噜说了一堆,我一句也没听懂。”
韩秀峰意识到应该是姓林的二鬼子昨天说的那个花旗国水手,扛上锄头笑道:“应该是来卖枪的,林庆远咋还没来,他不在这买卖怎么做。”
“是啊,他昨天说今天一早就来的。”苏觉明下意识看着县城方向嘀咕道。
“不管他了,先回去看看。”
……
韩秀峰和潘二跟着苏觉明匆匆回到宅院,果然看到两个头戴三角帽,脸上长满络腮胡子,上身穿着一件脏兮兮的衣裳,下身穿着一条把老二轮廓都勒得清晰可见的紧身裤,腰间别着两把怪模怪样的手铳,身上散发着一股怪味儿的洋人。
他们身后的墙上靠着两个长长的油布包裹,上头没裹严实,能清楚地看到裸露在外面的枪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科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