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刚送走两位兄长和几个侄子,湖广客长江宗海竟又来了,并且带来两位不速之客。
韩秀峰只能让闻讯而至的关班头、王在山等叔伯先在前厅喝茶,陪江宗海带来的两位不速之客去书房。
聊了一会儿,送走三人,关班头忍不住问:“四娃子,跟江宗海一道来的那两个人是谁,我咋从来没见过。”
“来头大了,”韩秀峰一边招呼众人坐,一边微笑着解释道:“关叔,王叔,你虽没见过,但你们一定听说过。”
“我们听说过?”
“而且是如雷贯耳!”
“究竟是谁?”王在山好奇地问。
“荣昌有个‘一门三进士’的敖家,綦江一样有名门望族,刚才那两位便是綦江伍家的伍濬祥、伍奎祥兄弟!他们登门拜访,我只能以礼相待。他们便是去道署,曹大人都得以礼相待。”
王在山大吃一惊,不禁喃喃地说:“他们家可不只是‘一门三进士’,而是‘兄弟三进士’!”
韩秀峰微笑着确认道:“是啊,正是‘兄弟三进士’,今天来的是老大和老三。”
“老二呢?”关班头下意识问。
“老二伍辅祥可了不得,道光十五年进士,金榜题名之后授工部主事,后升郎中。咸丰三年迁陕西道监察御史,巡视东城,紧接着又被擢升吏科给事中。不只是今儿个没来,甚至都没按例回乡丁忧,他爹死时被‘移孝作忠’,一直在京‘在任守制’。”
道署兵房经承周松柄沉吟道:“这么说刚才那两位伍老爷,是因为丁忧回乡的?”
“跟我一样,都是回乡丁忧的。老大伍濬祥是道光十六进士,做过户部郎中、户部员外郎;老三伍奎祥是道光二十七年进士,金榜题名之后分发山西,署理过阳高、垣曲等县知县。咸丰二年,因为老爷子病逝,他们两兄弟开缺回籍,算算再有几个月便能回京需次,不过听口气他们似乎不打算再做官了。”
“他们好像跟你没啥交情。”
“的确没啥交情,”韩秀峰喝了一小口茶,无奈地说:“伍濬祥和伍辅祥在京为官时,不但从未去过重庆会馆,甚至都不怎么去四川会馆,他们不把自个儿当重庆府人,自然也不会把我韩秀峰当同乡。”
“綦江人不就是重庆府人吗,他们这不是忘本吗!”
关班头话音刚落,王在山便回头道:“老关,你也不看看他们是跟谁来的。”
关班头猛然反应过来:“四娃子,这么说他们是湖广人?”
“不是湖广人,而是广东人,确切地说他们祖籍广东。”韩秀峰顿了顿,接着道:“他们的爹也是读书人,在广东老家考的秀才,后来迁到了綦江,据说他爹生前曾被好几任县太爷请去帮着阅过卷。反正他们是客家人,平时不咋跟綦江的士绅走动,所以跟我自然不会有啥交情。”
“那他们来找你做啥子。”
“他们不把自个儿当綦江人,可他们的家业和妻儿老小全在綦江,而綦江又紧挨着桐梓,杨漋喜、舒裁缝等贼匪不但攻占过桐梓县城,甚至把娄山关都攻占过,您几位说他们害不害怕,担不担心?”
“听说你奉旨回乡帮办团练,于是来请你帮着去綦江办理防堵?”
“差不多,要说团练,他们也在家办了,可客家人终究不多,贼匪要是杀过来,他们手下的那点团勇一定是抵挡不住的,所以来请我帮忙。”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个忙你打不打算帮?”关班头追问道。
韩秀峰放下茶杯道:“他们想请我去綦江转转,想请我帮着召集綦江本地的士绅,跟綦江的八省客商共商防堵大计。”
想到渝黔官道是川东通往贵州的主要道路,贵州山多地少、商货匮乏,只能从巴县等地方运进盐、布等生活所需的商货,而在巴县等地做生意的八省茶商也要从贵州引入茶叶,王在山不禁笑道:“志行,只要你肯去,綦江本地的士绅一定愿意出人,而他们那些外地商人也一定愿意出钱!”
“这不是能不能招募到人,能不能筹到钱粮的事,而是我出面张罗这些事不合适。”
“有啥不合适的?”
“因为朝中的几位大臣,既担心贼匪也担心各地士绅,尤其担心曾国藩曾大人那样‘一呼百应’的汉官,所以召集本地士绅和八省商人共商防堵大计这种事,还是由衙门出面张罗比较好。”韩秀峰顿了顿,又苦笑道:“关叔、王叔,这是跟您几位说的,万万不可外传。”
“这你放心,我们是那种搬石头砸自个儿脚的人吗!”
“这倒是,”韩秀峰笑了笑,接着道:“正因为我出面张罗不合适,所以打发他们去了道署。”
第五百九十五章 送上门的买家
伍家老二不但是言官,而且是监察吏部的吏科给事中。伍家老大和老三前来道署拜见,曹澍钟不敢摆道台的架子,急忙出迎。
聊到桐梓的匪患,聊到綦江的防堵,自然绕不开奉旨回乡帮办团练的韩秀峰。
韩家离道署很近,曹澍钟本以为让家人带着请帖过去一会儿便能把韩秀峰请来,结果家人回来之后竟苦着脸道:“老爷,把门的那个外委说韩老爷刚去了江北,说陈都司、葛千总在。”
曹澍钟下意识问:“他去江北拜见段大章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科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