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极度中伤朝廷颜面的奏报……本就是能免就免,现在见正式奏报,可以管中窥豹,了解大略。
高傲、自负的面容垂下,细细看着沙河表面的薄冰,关羽说:“士衡叛国,元直阳奉阴违,子龙作壁上观。就连安国、诸葛子瑜也是束手旁观。是我年老昏聩,还是诸人忘恩负义?”
杜氏干咳两声,侧头去看关羽:“妾身愚昧尚且知云长公心迹,诸公当世英杰,哪能不知?就如云长公昔日所言,今天下士庶贵戚人心思定,不愿再起干戈。此民心所向,非云长公能逆。”
她双目与关羽对视,语腔柔和:“况且陈公英明神武,能安先帝旧臣,亦能安天下万民。让与陈公,又有何不可?若先帝复生,恐也会让贤,使陈公治世。”
见她如此说,关羽仰头去看雾气腾腾的苍穹,语腔悠悠:“谁又知,此非王莽?王莽之初,美名士庶称赞;待其秉政,荒唐行举数不胜数。”
杜氏轻声做笑笑容灿烂,关羽垂眉瞥见仿佛看到灿烂的阳光落在她脸上。
心中阴霾去了很多,就说:“待见先帝时,我也问心无愧。至于如今,也只好静观形势,以期变化。”
对此杜夫人轻轻颔首,询问:“曹茂一事,云长公有何看法?”
曹茂长得很丑,可在关羽眼里显得很亲切。
曹操的这个儿子,完美继承了曹操的率性、冲动和天真……还有那么一丢丢的丑。
六十多岁的人,自然不会厌弃曹茂的面相,故觉得亲切,想保住这个人。
可能就是曹茂行举言谈之间夹杂的那点曹操的影子,也能理解曹操不喜欢这个儿子的原因。
估计看到曹茂,就想到了少年时种种黑历史,想到黑历史,就会想到发小袁绍、袁遗、张邈这些人。
表面上,曹茂是来赎回曹林的。
关羽想了想,说:“正好,我也有事托付季豹。”
第八百一十二章 底线所在
江都,丞相府。
自掌政之初,诸葛亮就去信江东,邀兄长诸葛瑾入朝参政。
同时朝中各种事务也都一股脑压到他头上,最先要解决的不是别的,而是御史中丞廖立。
御史台最初的领袖、主官是御史大夫,是先秦、前汉的丞相副手,司职监察百官,可谓位高权重。
在后来发展中,丞相都被削弱职权,从日常百官体系里删除,御史大夫也遭到削弱,改名为司空、大司空,剥夺了实际主管御史台的权力。
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副手,御史大夫不在了,自然由御史中丞主管御史台事务。
相比于位高权重的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是位卑权重……相对好管一点,同样道理的还是后汉的尚书、刺史。
关羽交割朝政前,因公卿集议朝政时廖立有不当言论,被关羽送到廷尉府治罪。
刘琰这个廷尉本就不是很有性格,或想搞事情的廷尉……暂时找不到廖立的其他严重罪行,也就押着不动。就准备等大将军走了,再把廖立放出来。
问题就这么出现了……丞相许可,朝廷支持,廷尉府放行,可廖立不愿意出来。
谁也不敢打赌,万一这个家伙也死在狱中会引发什么事情。
这个头疼的事情困扰刘琰,但丞相似乎对廖立的这点小脾气缺乏兴趣,没有再做处理。
相府,偏厅。
诸葛亮与诸葛瑾会面,诸葛瑾率先提及廖立一事,表示担忧:“廖公渊高风亮节系南国名士,因言获罪,实令江东、江西之士忧虑。我来时于武昌拜谒贺将军,皆虑朝廷不能容人。”
诸葛亮听了只是笑笑,坦然回答:“此大将军所使手段,欲使我示好廖公渊,便于掌政。至于廖公渊,此惜命之人,今盘桓不去,非是有意刁难,而是郤尚书之后,他无颜见世人。”
郤揖太过刚烈,给了朝廷狠狠一巴掌;作为北府一系在朝中职位最高的廖立,则在事件中表现温和。原本没有什么过失,可有郤揖做鲜明对比,自然给廖立带来许多舆论压力。
廖立本身又觉得有愧于郤揖,这才待在廷尉府不动,本就有帮郤揖出气的意思。
等时候差不多了,廖立自己会出来……所以没必要过度担忧,朝廷没有迫害廖立的用意,廖立也没有拼死反抗的意思。
诸葛瑾相信这番言论,自己兄弟何等高傲,是不屑于撒谎的。
可江东士人的忧虑是真实存在的,他转而询问:“今起倾国之兵,欲一战灭魏耶?”
从敌我形势上来说,这的确是一场灭魏的倾国之战,朝廷主力集结进攻雒阳;另一路集结大军于泾渭河口虎视河东。
从战略上来说,这是汉军整体的配合作战。
到现在为止,南阳府兵与赵云卫军都保持了极大克制……所以府兵依旧是汉军集团中的一股力量。
而魏军,也在汉军东西夹击的过程中,兵力两分,分别屯于雒阳、河东。
可实际上不是这么一回事,雒阳魏军已成为北府仆从军;河北、河东魏军已经成为汉室朝廷的仆从军。
这场战争,更像是傀儡戏,北府去打汉军的傀儡,汉军来打北府的傀儡。
诸葛瑾问的很宽泛,诸葛亮也要谨慎回答。
北府保持了极大克制,朝廷也要保持相当程度的克制,不能有不当言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