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竹简五百个字,一张纸就能写二百多个字,高下立判。
所以过去这三年时间里,《起居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御史记录、誊抄时,也就会注意一下避讳、语法问题。
其他凡是他们参与、知晓的,都会记录在案。
诸葛亮、黄权也都继续翻阅《起居注》,自然找不到字里行间的错误。
待天色渐暮,廖立饥肠辘辘,起身告辞。
他之后黄权紧跟着请辞,剩下的事情不方便他们参与,属于诸葛亮的‘私事’。
玉堂署,点亮蜡烛后,诸葛亮直问向宠:“家中可是有子弟涉案?”
向宠兄弟三个,向宠担任侍中,另一个早年出仕就随先帝入蜀的向充则越级提拔为射声校尉。
还有一个弟弟向平,不参与戎旅,是个江都官场的小透明。
见向宠面色有变,还在强撑。
诸葛亮皱眉,不快:“莫非要传射声校尉入此间对质?”
这下,向宠、向朗齐齐变色,先帝不喜欢向充,相对于向宠,先帝不曾重用向充,因为向充比较识时务。
真把向充喊过来,不等诸葛亮询问,就这场面的气氛,向充就会一五一十交待清楚。
向朗长叹,躬身揖礼:“丞相,罪在我一人。”
诸葛亮静静看着,向朗喟然长叹,拿出手绢擦拭泪水,低头以衣袖遮脸:“家门不幸,教子无方。”
见老朋友向朗还遮遮掩掩,诸葛亮侧头去看向宠,向宠就干脆很多:“回丞相,我弟平、条二人,身陷神兵失窃一案。”
他的弟弟向平,向朗的儿子向条,都搅合进去了。
见状,诸葛亮也是闭目长叹:“为国分忧,何错之有?”
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个锦囊,向向宠递出:“这是陈叔至所给之物,涉及公卿子弟甚多,不便立案彻查。廖公渊躲入廷尉府,就是在躲此案。”
注定要杀人,谁都不想做那个挥舞刀子的人。
廖立之所以从廷尉府主动跳出来,就是皇帝把廷尉卿刘琰得罪狠了,刘琰也把所有公卿得罪狠了。
有刘琰这位廷尉卿做刀子,廖立自己不染血,也就跳出来了。
方天戟失窃,只是一桩小案子,要并到其他大案里去。
诸葛亮以手扶额,眼前向家这一切几乎是必然的,一个光禄勋,一个侍中,子弟必然会跟天子近臣们走动;即便有父兄警告,也架不住对方积极拜访、走动,沦陷只是个时间问题。
向朗、向宠俱是无言,这一切有错么?
忠君报国,是不会有错的。
不给这对叔侄思索,诸葛亮整理情绪,说:“廖公渊执意要查《起居注》,我一人不好开启案牍库。待明日,我与黄公衡、廖公渊一同署名后,开启案牍库,将陛下一朝《起居注》移交相府,我会细细审视。”
见向朗还有话说,诸葛亮不给他机会,直接对向宠说:“盯好案牍库,若失火,则遗笑天下。至于神兵失窃案,陈叔至非好大喜功之人,即刻遣向平、向条前往关中,拜入南山,可避杀身之祸。”
等到了真正需要查案的时候,涉及南山学院的学员,自然会网开一面。
前提是……他们可以考进去。
第八百四十三章 动员
御史台,入夜前夕,廖立召集各班御史前来举行会议。
御史大概能分成五种,一种是御史台里的御史,专司弹劾;第二种陪驾左右的侍御史,专司纠正君臣礼仪,喝斥乱法无礼之辈;第三种是治书御史,最少会任命两人,负责全国律法的解释;第四种是兰台御史,第五种是各州刺史,即刺奸御史。
兰台御史诸葛绪及同僚封存书库后匆匆赶来,他来时就被引领到班列末席,悄悄进来,并未干扰到正在进行的会议。
御史,典型的位卑权重。
御是受皇帝直属、使用、派遣的意思;史就是专员,做某某事的人。
御史台里的御史,如果不是出身大族、或先帝旧臣子弟的话,他们的家眷不够资格入宫向皇太后拜年。
可御史位卑权重是相对于郡守、九卿来比较的,相比较于其他六品、七品官员,唯一能比拟的只有六品议郎。
七品之官位,自然卑于四品郡守、二品卿位、三品次卿;而权重,是众所周知的权重。
因此御史台里的御史,缺乏所谓的寒门,是大族、元勋子弟为主。
会议大厅里,廖立眉目沉肃,从容讲述:“丞相若在明日查出奸邪,自会由执金吾、卫尉、江都尹三衙清查、缉捕都城内外。为免走脱贼人,我欲选拔数人,充为刺奸巡城御史,以监督三衙兵士、役吏。此用人之际,诸公可愿解忧?”
说着,他举起五个新写好的木制腰牌,分别是北城御史、南城御史、北路御史、西路御史、东路御史。
御史们反应冷淡,廖立自己禁足自己,对御史台自然缺乏有效的管理,也就缺乏威信。
廖立目光环视,盯着一名名御史。
见真的没人愿意干这差事,廖立就说:“陈公光复雒都,纳降二十余万户。拣选敌国降臣,检阅功勋之士,选贤任能,向朝中进献、保举良才百余人。诸公此时怠慢,自有新人从北方来。”
补充来的官吏进入江都……廖立会不会丧心病狂的把御史台换一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