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九节竹鞭打在身上真不疼,挨张温一鞭子事小,被张温弹劾才是大事。
一般来说小事挨鞭子,大事弹劾、援引律例作出判书……这些都由张温一把抓,田信签字后判书生效,再由张温执行。
纪律检查、审判、定罪,执行,除了田信签字这一必要环节外,余下几乎都握在张温手里,谁不怕?
什么瘟神?张温才是瘟神。
柴火劈啪作响燃烧旺盛,随着田信落座,这些人也都屏气凝神等待命令。
都是自己人,礼仪规矩反而少,若不是张温盯着,指不定已经有人去给边上酣睡的小老虎投食。
田信将自己的战盔放在桌上,战盔盔顶是青红白三色彩绶环绕弯曲定型的藤木编织而成,仿佛……皮卡丘的雷电尾巴,朝颅后曲折上翘,彩绶形成红白蓝三个色块,有点像髪国国旗。
头盔发出响声,田信看一眼虞忠。
虞忠起身:“今夜贼军将有可能夜袭左军营垒,赵公营垒首尾相连,前后有四军三十六营兵,谨慎驻防自可安然度过。无需我军救援,但兵势变化无常,我军亦不能坐视。”
“故而,我军二十六营兵更应养精蓄锐,待魏军将退之际,以衔尾追击之势直趋其地。”
虞忠说着拿起调兵文书向各将递发,这些将军看完又分发给军司马,最后落入营督手里。
这是一份略为出格的作战计划,简单来说就四个字,扬长避短。
八个字:隔岸观火,后发制人。
复杂来说也简单,就是马超打马超的,张辽打张辽的,别管夜里这仗怎么打,北府兵正常休养体力就行了。
然后天色将亮时,大军出击,避免打劣势的夜战。
夜战里,己方吏士看不到田信突阵的英姿,士气上涨有限,有可能会被魏军传递的假信息诓骗。
同理,魏军各支伏兵作战时,即便身边友军被击溃,但吏士不知情,依旧能顽强拼杀,保持一定水准的战意。
何况魏军坚壁清野以来,北府兵已不清楚周围地貌,夜战很吃亏。
既然吃亏,那就不打了。
让熟悉地貌的魏军伏兵、夜袭队去打马超……魏军打的越顺手,那越不可能主动退军,战事会拖延到天明;若是魏军打的不顺手,马超防守占优,那己方还出去做什么?
但身为友军,总不能静观。
所以骑将姜良接到一份命令,组织一批精于骑射的骑士待命。
如果魏军夜袭左军,那这支游骑兵从己方甬道驰往马超左军营垒,射发箭书,激励左军各营坚守。
第二百六十六章 扑倒
夏历十月二十五日的夜,约在申时六刻日落,酉时天黑。
酉时四刻至戌时四刻之间,即一更天。
历法、时间发展有变化,唐以前是一种,唐以后是一种。
对重新学习天文历法的田信看来,这种看似很大的差别……他就根本不知道这种发展变化。
他印象中,子时应该从零点开始算,零点到两点之间的两个小时,就是子时。
很庆幸,在唐以前,他这个印象是没问题的,因为日晷是唯一通行的时间测算工具。
唐以后时间测算工具得到发展,可以甩开日晷。为了照顾小学生,也为了顺口,就稍稍改了五更与十二时辰的对应关系。
所以唐以后的一更天,就是整个戌时,戌时之后的亥时,就是二更天,再后子时就是三更天。
可能是盛唐长安美妙、热闹、发达的夜生活促成的这一项改动吧,需要对夜里时间进行更准确的划分,但这一切对田信没意义。
其实二十四小时制度并不难推广,只是相对于十二时辰多了一层细分,一天还是九十六刻,这个不会改。
不像上古改制,将一天十时辰百刻改为一天十二时辰九十六刻。
如果推广二十四小时制度,那么这个小时制度是根据‘时辰’来细分,这个时辰跟‘北京时间’规划的北地地区时辰、小时对应关系一致。
区别也很明显,那就是因为时差的原因,各地的小时跟‘北京时间’不一样,因为地区跟北京所处经度不一样。
比如现在集结在宛口参战的各支军队,以小时制度来描述,那就是叶县当地时间下午五点三十二三分日落;以北京时间来说,就是下午五点四十五分左右。
在以当地时间为准的情况下,推广小时法反而很简单,根据日晷换算就行了。
这样就能细分时间,将分、秒概念铺开……但缺乏准确、方便的时间工具,关键是便捷。
以小时来描述的话,二十三点魏军开拔,各部就绪到位真正发起进攻,大约在四更天,即凌晨三点、四点左右。
当夜薄云遮蔽月牙,马超有些紧张。
张辽很恐怖,打孙权逍遥津之战宣传的是八百破十万,马超眼里这不算什么,这种战役换自己和田信来打,也能打出来。
但白狼山之战,绝对是张辽的封神之战。
这一仗马超没有信心打出来,哪怕与田信、关羽联手,也有失手的可能性。
那一战曹操听郭嘉建议抛弃辎重,亲率主力部队,翻山越岭大迂回到乌桓、二袁联军背后,步骑奔袭一月时间。
面对仓促集结的乌桓、二袁联军,曹军将士多有惶恐,只要战败,或打平手,他们将全军覆没,无从幸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