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南阳生变,断卫公粮道,故行此下策。”
郭奕言语间没有什么情绪波动,仿佛挑拨一伙豪强子弟,看着这拨人入伏,被早有准备的北府水军当场射死近半……是一件小事。
这的确是一件小事,比起南阳清查隐户、丈量土地这件事情来说,死几个人、十几个人实属小事。
这是关系最少二十万人命运的政策施行关键点,十几个人的命能解决争端,反而是幸运。
杨俊不认为这种手段有什么错,没有鱼咬钩,就抓条鱼挂鱼钩上抛到水里。
接下来北府肯定会有一系列组合拳,将南阳豪强打懵,然后彻底解决这个隐患。
就听郭奕询问:“公上近日在邓城,先生正好随我一同拜谒。期间公上若询问策略,先生可有良策?”
“还请伯益指教。”
“有三策,上策是估算豪强家资,家资百万或家资满五十万者,迁移充实江都尹。”
“中策是清查各家府库,收缴甲胄等违律禁器。并发布甲胄禁器告发令,使豪强无甲。”
郭奕说着努嘴,眨眨眼:“至于下策,先生自思一个。三策献于公上,公上惜才,自会请留先生。”
杨俊深深的呼一口长气,满满的释然感,顿感疲倦闭上眼睛,总算从虎狼窝里跳出来了。
留杨俊一人整理情绪,郭奕握着刘协手书副本走出船舱,坐在船板细细审视、研读:“仆以薄才,入承大统,不能有所作为。兴平以来,贼臣造乱。以至社稷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天下有倾覆之险。曹氏擅权,曹丕威逼再三,仆惧一死而从贼,尽弃祖业,为世人所讥……”
“幸天不绝炎汉,陛下三兴帝室,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郭奕细细推敲刘协描述杨俊、颜斐二人的措辞,这是一份极有力量的证明,可以为杨俊、颜斐二位汉室大忠臣辟谣,证明他们的忠诚!洗清无知世人对他们的无端猜测!
第三百六十七章 邓城
邓城城内西北区域,这里有相互比邻的邓国公主府邸、陈公府邸,周围屋舍皆是北府官吏使用的院落,除了部分授予本成为私产,其余多数屋舍依旧是北府公产。
东北区域是征北幕府、邓国相府、中尉府,东北区域还有大量仓储,储运宣池津运进来的器械、粮秣。
南城区域才是寻常士民居住、活动区域,邓城不仅南北界限分明,城中都亭也区域划分明确。
邓城北部区域不设都亭,由亲军五营充实岗哨并维护治安,有所纠纷也由邓城令来审核,邓城令不行,管不了事儿,还有兼任北府留守长史的陈相、邓国相陆议;陆议还不够格,还有最高级的征北幕府。
南城区域分成了六个都亭区域,每个都亭设立亭长,平日有亭卒维护治安,并监督服刑的囚徒修缮区域内设施,或做防火措施,或作水道疏浚工作。
而每一个都亭外围都有版筑的土墙,形成了一种城中之城的格局。
都亭区域版筑土墙相互隔离……也不算新奇举动,城外的里社一级的村庄也会修建里墙,用来防盗、防范野兽。
乱世以来,里墙不断增修,就形成了坞堡的雏形。
杨俊行走在热闹南门大街,这里两面各有一排临街铺面,铺面背后是院落,院落再后面就是分隔都亭的土墙。
这些街铺主权都握在关姬手里,由她的家令负责运营,出租于人,收取固定租金。
街铺没有被土墙包裹,所以不再六位都亭长的管理范围内,由邓城令管理出租、征税、防盗等工作。
少年时见过中原富饶,逃难时也见过刘表治下的繁荣,论繁荣、人口稠密,邓城街道上这几百人不算什么。
只是一些商旅用粮票交易让杨俊很是震撼,粮票是什么?
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认知。
对北府吏士来说,这是自家发行的凭证,拿着可以去官仓支领米粟。
对荆北士民来说,北府的粮票盖着田信的私印,是田信担保的证书,能换来相应面值的米粟。
许多出远门的人,或者居家妇人就很适合使用粮票,可以藏好贴身携带,保护自己的财富。
对经历、阅历丰富的人来说,所谓粮票就是一张纸,是孝武皇帝的白鹿皮币延伸发展。
只是由田信个人担保,每张粮票上盖着田信的官印、私印……仿造的代价很高,这比私铸钱币还要危险。
私铸钱币,再劣质,也是铜做的;法律禁止,触犯后自有相关法律制裁,有一个明确的量刑摆在那里。
而粮票盖田信的官印、私印,你仿造试试?
哪怕粮票上的印文面积比田信实际的官印、私印大一倍,可这依旧不是你仿造的理由。
杨俊在邓城最繁华的南门大街转一圈,不得不赞同郭奕的看法,邓城什么都好,就是没有高档精致的勾阑女闾。
高档次的女闾绝非轻易能建设的,中原大乱,刘表初步治理荆州时,恰逢孙策过江东,打的鸡飞狗跳。
孙策为了筹措军资,当时的江陵、襄阳来了一批高质量的吴娃越姬,让杨俊记忆深刻。
现在转一圈南门大街,只有几座民间私妓聚集形成的女闾,别说谈吐、气质,就连得体的衣衫,雅致的场所都无,让只想喝一杯酒,顺便缅怀青春的杨俊失望不已。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