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该怎么弄?
但凡玩过一些需要动脑子游戏的人,都知道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叛乱度、离心力强的边地,拉高自治度即可。
先稳住,再造核、改文化,进而融合。
只要刘备那里同意,不妨多待一年时间,完成广州、交州土民的阶层架设。
重新设计,参考秦汉古制,给这广袤雨林、山林里生活的蛮族找一条可以加速发展的道路,可以通向文明的道路。
在这个制度没有贯彻、立稳之前,先让孙权活着,显然更有用些。
可能孙权做梦也想不到,他只要活着,就能为大汉的长远发展做贡献。
而这条制度能否贯彻,与蛮王沙摩柯等一众首领的态度无关,只要孙权活着,他们只能站到孙权的对立面。
新制度若贯彻,对这些部族首领反而好处多多,能将许多人依靠刀剑推举的首领身份转为世袭的大汉封君。
只要刘备同意,这条制度就能着手推进。
可不太容易,这是跟主流价值相违背的,这关系根本的华夷之辩。
对四方夷狄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根本态度,是东汉凉州政策不断变换的因素之一,在抚慰、剿灭之间徘徊,最终被拖累、拖疲,暴毙。
后群雄四起,对待夷狄的态度又决定了河北的局势。
如公孙瓒是坚决的打击派,有他无胡,有胡无他;他杀死怀柔政策的刘虞,也被持怀柔政策的袁绍攻灭。
曹操是能打则打,打服了则怀柔利用。
己方呢?
关羽对夷狄怎么看?
没有轻视、羞辱之意,关羽用不着在荆蛮、五溪蛮面前摆谱,他不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满足自己的荣耀、骄傲心。
蛮夷始终是弱者,东汉以来就东迁的羌部造成了断断续续的麻烦。
北匈奴被窦宪燕然勒功一举荡灭,剩下南匈奴内迁;游牧部族纷纷扰扰内部角逐出了个鲜卑雄主檀石槐,但也暴毙,鲜卑陷入内乱;乌桓虽时有小患,但也始终被幽并边军压制。
南方的蛮夷更是没有什么大的表现,往往所谓的土人叛军十万……也常常被两三万汉军击溃,瓦解。
寒门豪强出身的朱儁更是带着五千乡党子弟兵横扫交州叛军,所以关羽不屑于欺辱蛮夷。
而自己眼中,这些蛮夷是蛮夷么?
当然不是,只是衣服没穿好,没学好说话的汉人罢了。
就现在朝堂内的持政观念里,自己与老岳父是一致的,不管是对吏士的厚恤,还是对士族豪强的打压,又或者是对蛮夷的招抚态度。
可其他人呢?
这种事情到了现在这一步,是不能讲良心,讲道理的。
许多人为表明立场,凡是关羽和自己支持、推动的,这些人就要站出来反对。
这跟良心没关系,跟见识阅历也没关系,纯属林子大了,必须要有这种鸟。
思索着未来,想到孙权发挥的作用……算是便宜他了。
越来越炎热、干旱的气候提醒了田信,反常的、忽冷忽热的气候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蝴蝶效应肯定存在,可对整个气候循环来说,哪些人提前死了,哪些人又活了下来……并非有效的影响因子。
所以,该反常的气候还是存在的,反常气候带来的疾病、农业减产,都是动摇国本的事情。
又根据荆益湘三州的粮食产量,以及益州的运输效率、各类物资储备来推断……历史上刘备极有可能是在今年吃了夷陵败仗。
自己之前思维印象里,认为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冬季兵败被杀,刘备受限于益州军粮不足,无法来救援,只能眼睁睁看着关羽败亡。
于是休养到次年,即章武元年、建安二十五年挥师东征,为关羽复仇,也为收复荆州。
错了,刘备应该是休养了一年半,或整整两年,做好了一切准备,在建安二十七年,章武二年开始东征。
刘备东征时遭遇的炎热气候,此刻正荼毒长江中游。
第三百九十一章 姓氏
“有名,万物之始也。无名,则无物无始无终。”
“古之诸羌,风俗迥异,各不知所出,生活愚昧,彼此争杀,或有争而相食者,或有争捕而做祭品者。彼时,诸羌各部内争于河湟之西,不知有夏商,更不知有宗周成周。如井底蛙,不知天地广阔无垠。”
“后秦拓边,西戎略尽,始与诸羌接壤。”
“及汉代秦,诸羌犯境。汉初诸人谓之曰羌,诸羌始知自身为羌,遂有羌部联合结盟之事,推选盟主,与汉争锋。”
“昔年之羌,如今之南方蛮夷诸部。”
“臣思虑不如先贤深远,但也知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故而,臣以为当开路径,使蛮夷能归华夏。”
“蛮夷者,蚩尤之裔也。”
“今不能同化,千百年后更难矣。”
“伏望陛下明鉴之。”
成都,依旧简陋并未增修的行宫里,刘备在桑园里晒太阳,六只瑞兽就在不远处的围栏里攀爬树桩、假山,给寂静的桑园带来一些生气。
他握着这卷田信的奏表久不言语,闭着眼睛仿佛在温热阳光下睡着了。
脚步声由远渐近,关兴背负玄钢剑,引着卫将军赵云来到桑园。
卫将军,顾名思义,是拱卫中枢的将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