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尚收敛情绪,才取出一封帛书双手递出说:“陈公可遣人持此信,我弟自会起兵响应。”
终究是一场买卖。
田信双手接住,将白云茶庄的割让帛书折叠放在面前:“茶庄已需给伯仁公,伯仁公不为自家考虑,也该为山下千余忠义之士做长远打算。”
山下的部曲聚而不散,除了感情之外,更是看到夏侯尚、夏侯玄父子未来的发展潜力。
着重于未来,眼前自然能委屈自己吃点苦。
可这近千的部曲,既然来了汉军地界,就有服从徭役安排、缴纳租税、田租的义务。
见夏侯尚也在为接收、拒绝而犹豫,田信遂起身辞别:“待我归来时,会为伯仁公送来一批丹阳农具。另北府户曹也会遣人随同,为伯仁公部曲健儿搜寻家室。”
对此夏侯尚长舒一口气,拱手道谢:“陈公仁善。”
跟他而来的人里,大概三分之二部曲是来寻找亲族的,有的是父兄被汉军俘虏,有的是汉军北伐时跟着迁移到荆州的。
解决大部分部曲的寻亲心病,也减轻了他的内疚感。
人活在世上,不单单是为了自己,还有家人亲属。
魏军以控制家属的方式控制吏士,家属如果都跑到汉军治下……那军队肯定会潜逃、溃散。
田信也不多言什么,败者无人权,此理自古皆然。
没必要太过关心夏侯尚,他更需要的是清净,清净中自有尊严在;管的越多,越有践踏夏侯尚尊严的意味。
大汉军中也没有夏侯尚的用武之地,其实也没有夏侯儒的用武之地。
可有张飞这么一茬关系在,夏侯氏在今后战争中也有起到许多积极作用,该给的功劳要留下,没必要做绝。
田信就此离去,庞宏、邓艾将提来的礼物放下后,也就紧步相随而去。
邓艾缀在最后,忍不住回头去看自己曾经上司的上司的上司的最终上司。
那里夏侯尚垂着头,挺拔的肩背、脊梁骨无法再挺直,略先佝偻,即将收割的稻穗,歪着头,显得沉甸甸模样。
莫名的邓艾也低叹一声,也不言语脚步轻快,跟在庞宏身后,皆不发一言。
第四百零二章 廷尉
邓城,田信接受陆议、彭羕、徐祚、张温等人的述职。
行军长史彭羕就任以来时间不长,也无所建树;护军、侍中廖立在橘林馆养病,北府政务就落到留守长史、兼任邓国相的陆议身上。
陆议又兼管邓国政务,徐祚掌握南阳郡政务,郡县物力征发、调运再分配,是无法绕过这两人的。
两郡之地终究不如全盛时期的南阳郡,陆议兢兢业业打理政务,并无疏漏之处,堪称无可挑剔。
其实最难的不是陆议竭力奉公、精明能干;而是田信愿意信任、放权。
简单述职后,田信分别进行谈话。
最快今年秋收,最迟明年春耕后,刘禅与朝廷班底将迁移入驻江都。
朝廷不偏安,随时都可以因为前线胜利而还与旧都,那么就该充实职能。
己方已经捞到一个太仆卿,获得了未来关陇地区的马政管理权,还得到了一个可有可无制造车辆,并制定相关标准的权力。
政务是相府的事情,现在唯一能插手、争取的只剩下监察。
司隶校尉位高权重,除了三公之外,余下官职都在其纠察范围内。
还有负责御史台实际运转的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名下有两个治书御史,这是负责解释全国律例、条款的职务。
抓住御史中丞,就抓住了许多条律的解释权;同时各郡的巡查御史……即刺史,名义上也是归御史中丞管的。
最后是廷尉府,这是个审判机构,得罪人的地方,也是最终收拾人的地方。
朝廷职能扩充,对别人来说是随波逐流,田信眼里这是个保一争二的事情。
“自惠恕入汉以来,不论朝野或是敌国,无不称贤。”
田信与张温垂钓于莲池边,讲述道:“太子归江都已是定局,朝廷各司日益丰满。远近皆有推崇惠恕入朝,为汉效力者,我不好拒绝。”
现在名义上张温还是自己的家臣,这种举荐贤良家臣给国君的事情实属春秋惯例,司空见惯不算离奇。
张温也是沉默,长久的执法生活已让他养出威严气度,已不是当初落魄荆州,为报家仇却无力声张的孤家寡人。
现在张温执法严明、公正的名声已经蓄养成型,宛若一口利剑,已到了朝廷不得不用的地步。
不用,就无法服众……张温不上位,其他人就坐不稳。
现在大家也都是要面子的人,朝野诽议不绝,也没脸去抢那个位置。
正是因为有张温,自己才有保一争二的底气,这个一,是张温自己挣来的。
田信思索间就见张温略有伤感:“无有主公庇护,焉有臣之今日?臣能申肃律令,皆赖主公授我独断之权。朝中纷纷扰扰,猝然入朝难展拳脚,恐折主公名望。”
“无碍。”
田信脸上没什么表情:“凡是依法而行,若有阻碍,就以法度治之。我自幼所受教养时,有一句话深深烙印在心。”
“还请公上明示。”
“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田信缓缓吐出这句话,目光略迷惘,又是讥讽翘起嘴角一笑,敛笑才说:“我以为当更进一步,王侯犯法,与民同罪。至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之语……过时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