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失利,家人抚恤更要优先发放一部分,还要发放丧葬费用。
这一点董恢没有说,东征失利是个敏感话题,待在家里谈一谈还可,哪能在府衙之地谈论?
总的来说,田信在兵庙设立公墓,在财政上节省了太多的支出。
问题也就在这里,武当山的公墓象征意义太多了,宁肯花钱也要另行安葬,不能继续扩增武当公墓的规模、影响力。
否则阵亡吏士安葬在武当公墓,他们的子弟袭补入伍,这些子弟兵时常去武当公墓祭奠父兄,长此以往这还了得?
现在花钱的事情都撞在一起,军资肯定吃紧!
以北府的府兵军制来说,番上服役时吃的是自己带过去的米粮;在江都服役也是一样的,他们以营为单位轮番到江都服役,也会带来服役期间的口粮,或者直接携带粮票,在江都支取。
作为福利,在卫军服役的府兵会多获取一匹军服布料。
可现在民间流通布匹日益增多,府兵家庭不缺这一匹做衣服的布料,布料市值降低趋于稳定,也换不来太多的东西。
而且随着他们在卫军当值,他们府兵身份也将陆续取消,等全面取消府兵待遇,需要他们家庭缴税时,他们会编入郡兵,以郡兵番上充任卫士……这个时候,不需要自带口粮,可以拿军饷,吃皇粮。
问题就出在这个环节……堂堂大汉朝廷,没米了。
东征失利,让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突然出现卡顿,内部齿轮、转轴肯定要崩掉几个!
夏侯兰没有再详细询问,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北府割给卫军的二十营府兵,时刻只有四个营服役,也就三千人规模;这次赵云裁汰三百余人,听董恢意思是这三百人考核时故意不达标,这是十分之一的量。
可能裁退三百余人,不是只有这三百余人敢放水,而是太多人一起放水,但赵云这里只有三百多指标。
作为一个兼任过襄阳郡守的将军,夏侯兰很清楚物资转运是怎么回事,也清楚北府粮票制度的运转体系。
市面上的粮食足够人吃,却出现短缺,还有董恢不敢说的问题……这意味着更严重的事情已经发生。
究竟发生了什么?
夏侯兰盯着董恢,转而追问:“府兵何故失望?”
“这……这,实不知该从何谈起。”
董恢轻咳两声,略窘迫仓惶看一眼左右,见这处小庭院里暂时没外人,就放低声音说:“各郡军资专供各营,专人支收,非江都、朝廷能过问。朝廷迁来,每月俸禄将近五万石,宫室度支约在两万石。江都库藏不充,又要转支军资,实乃捉襟见肘也。”
“遂有人主张调益州米,先发益州粮票,再以粮票兑换益州米。”
“计策是好的,可许多官吏亲属、仆从一同迁入江都,实无米做炊,区区粮票又不能果腹。恰好北府四营轮番上值,携带五千石粮票。”
迎着夏侯兰锐利目光,董恢讪讪做笑:“仆也不知朝廷如何想的,竟以六千石益州粮票换取四千石北府粮票。不想东征失利,吏士家属急需抚恤,而新运来的益州米止有八万石。朝廷、宫室勉强度支,更无力抚恤之事,北府四营卫士由是失望。”
江都尹李严手里肯定还握着应急军粮,这是保证前线军队的物资,也是城中士户的口粮保障所在;各郡也有,这些都是军资。
现在粮秣吃紧,李严都不肯拿出府库里应急的军粮,各郡郡守谁又愿意?
夏侯兰只觉得匪夷所思,又理解这些年孙权、曹丕日子又多艰难了。
败仗不仅仅是死人、折损丁壮人口这么简单,引发的连锁反应都是极大的。
这两个人能维持内部稳定,已经是很厉害了。
不过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汉军战争机器运转的太快,各郡几乎没有三年之积,今年又有旱情,这才出现了粮荒。
这种粮荒不是缺粮,而是缺乏流动的粮食,缺乏朝廷百官、及其家属、仆从的粮食。
这批人的粮食支出,本就不在战争预算中,就连吏士抚恤需要的粮食,战败焚毁的粮食……都不在战争预算中。
粮食缺口已经产生,只能依靠益州来补。
这种情况下,南中之战还能否发动?
夏侯兰以一种理解、释然的面容长叹一声,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董恢面有戚戚之色,现在粮荒,好在还没有波及到军队、士户,不然到时候谁来都不顶事。
可现在这种粮荒,士户不满,已经有了许多不好的苗头。
特别是士户,是江都的主体居民,他们对迁来的朝廷、宫室缺乏好感,随时可能发生影响恶劣的冲突事件。
第四百三十章 童谣
午间用餐时,赵云、夏侯兰才见面。
各自餐盘里有一条四五斤重的河鱼,将军哪有不吃肉的?
夏侯兰没什么胃口,他本就不是以厮杀见长的将军,赵云的体格就来自饮食、锻炼。
老朋友间没有多余的话,用餐间,夏侯兰讲述南征期间的见闻:“陈公所编汉僮之兵啸聚山林,大军粮秣转运,或道路修建,借由汉僮出力。在我撤离时,苍梧郡各县争相归附。听闻交州士徽亦有万余兵马北上,土民相呼应,吕岱仓惶退往广州,胜局已定。”
“确如丞相所料,定交州,攻战不如攻心。”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