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意义上来说,魏军、吴军的精神已经被打灭了,现在是行尸走肉,就等着怎么崩解,然后融到新的帝国,过新的生活。
现在也就魏军、吴军高层还在死撑着;现在也就汉军能在停战后大规模解散军队,战争时还能聚集成军。
而魏军、吴军只能分批解散,不敢大面积卸甲……否则军力不足,中枢威慑力下降,镇不住底下人心,极有可能发生自下而上的崩解。
这种高压环境时时刻刻都在折磨从戎吏士的精神,这是很难持久的事情。
只要汉军稳住局面,魏军、吴军因青壮劳力约束在军中,国内物产惆敝,百姓军民哀声四起,就是瓦解之时。
当世人只知道一个投降秦军的田齐,其中田氏宗族遭受秦律苛严对待为大众所知。
除了田齐投降秦军外,自己还知道许多国家崩溃,直接投降的例子。
所以魏军、吴军,真的没什么好怕的;运气好,汉军就能打崩这两个国家;运气不好,那就由自己来敲响大吴、大魏的丧钟。
是的,胜券在握。
安抚着自己,田信发出这三封奏表、书信,就陷入睡眠。
番禺什么都好,一年两熟、三熟,有吃不尽的水果,可就是气候湿热,夜里蚊虫不是很友善。
田信书信上路时,孙权彻夜难眠,可以说是激动的碾转反侧。
他漫步居巢湖边上,暗暗发力,不时握拳,为自己鼓气。
果如自己所料,烧掉汉军水师主力后,刘备终于气病了。
不仅生前统一天下的机会没了,还让关平也倒下了,今后汉国内谁能牵制、制约田信小儿?
自己期望已久的战机终于出现,是时候联合魏国,为刘封打一场皇位争夺战!
曹丕是个皇帝,大家联手把刘封也扶植为皇帝,那自己也能做个皇帝。
太多的事情出现转机,这让他如何能睡得着?
曹丕肯定会参与,可刘封会不会参与?
好在刘封的主力就被自己咬住,困在对岸的上蔡;刘封只要敢撤兵,己方追击,刘封势必大败。
所以河水封冻前,足以等来曹丕的回信,有了曹丕的回信,再劝刘封一起讨伐汉国奸臣……跋扈大将军关羽囚禁太子,太子妃出逃求援,奸相诸葛亮秘不发丧,大汉燕王清君侧,多好的戏码?
这场战争期间,曹丕、刘封或臣工劝自己当皇帝,岂不是顺理成章?
孙权仰望星空,夜风吹刮,仿佛能托着自己飞起来,心中畅想,思维纷飞,仿佛看到了君临天下,彻底洗清耻辱的那一天!
第四百四十三章 南中
谣言的力量是无穷的,更何况是主动推动、散播的谣言。
当外部魏国、吴国散播的谣言还未进入荆州,更没有进入益州的时候,益州就因刘备病重、汉口兵败而陷入动荡。
水军主力被歼灭,对荆湘二州来说意味着什么?
今后面对吴军侵攻,荆州方面难以抵挡,还有分兵防守魏军……后勤压力都留在了益州人身上。
朝廷东迁到江都,江都士户不满意……益州人多多少少也是不满意的。
这个问题很好理解,朝廷东迁,有人满意高兴,就有人不高兴;朝廷继续留在成都,也有人不高兴。
所以朝廷这种机构仁者见仁,不见得是人人喜爱的。
当然了,如果朝廷派出绣衣使者、校事郎外出采风,逮着士民询问喜不喜欢朝廷,肯定都是喜爱的。
于是在动荡中,汉嘉郡郡守黄元也是忧虑不已,作为一个军功晋升的郡守,他的工作方式有些粗暴,与诸葛亮细腻风格形成鲜明对立。
因此公事上没少发生纠纷……反正丞相府的纠察,在下级郡府看来就是刁难。
汉嘉郡本是蜀郡属国改来的,属国内多有夷人,更多世代扎根于此,生性好强的汉豪强。
想在汉嘉郡征税、征兵,你工作就得粗暴!
要吓住、慑服郡内百姓,他们才能服从命令,少生事端。
黄元有自己的行政风格以及理解;汉嘉郡偏偏又跟蜀郡、成都紧挨着,稍稍有点风吹雨动就能传到诸葛亮耳朵里。
一来二去,两个人自然有了矛盾。
本可以柔和处理,避免纠纷的事情,却因为黄元的粗暴风格引发更大的麻烦。
可黄元也有自己顾虑,粗暴、简单、高效已经是自己的工作风格,如果突然去讲道理……那是不是人人都会来找自己讲道理?那还怎么施政?
改变风格,说的简单,这是要命的。
辛苦经营的风格、形象都坍塌了,受人轻视,今后工作也干不好,岂不是要提前退休?甚至因为工作没做好,被问罪、夺官、下狱?
哪怕黄元有心深入学习,强化素养,可贸然改变施政风格,会导致自己站不稳。
何况,屡屡被近在咫尺的相府问责,是个人都有火气。
哪怕想改,为了面子也不能改,要死扛到底。
于是乎,黄元封闭郡城,设卡驱逐成都方面的使者,一方面派人去成都拜谒刘备进献奏表;另一方面,又将汉嘉铸币工坊封存,提取屯留直百钱,开始募集远近夷民。
黄元形同叛逆,奏表一日时间送入成都,问候刘备安康,并表达对诸葛亮执政的惶恐情绪。
中军、后军大部分都安置于成都附近军屯,成都常备军并不多,只有羽林、虎贲、白旄以及王平的白虎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