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子恒先生牵挂,江都之疫实属轻症,并无外扩之势,今已痊愈。”
“岭南虽多疫气,尚能抵御,家室安康,所虑只在夫人、小妻之间,不好厚薄彼此。”
“《典论》立意新奇,待我以简字誊抄后,再使人送副本于榻前。《文论》主张颇多,待我徐徐作答。”
“我又闻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如今天下三载有旱,明年大涝约在七成。以两国生民为念,望子恒先生慎重对待。”
写到这里田信停笔,思考曹丕询问自己小妹婚事的用意……小妹婚事实属无根之木,自己在,家族就昌盛,无人能招惹。
如果怀着多头下注的心思,把小妹嫁到魏国高层,自己若不在了,小妹有暴病而亡的风险。
所以,曹丕还是在玩空手套狼那一套,看似为自己考虑,实际上还在离间。
“待气候如常,仓廪殷实,再与子恒先生定天下顺逆。”
田信也不用印,用笔在信件末尾画了一只双头鹰做标识……算是史上第一个个人花押。
处理了曹丕的信件,田信才开始细细研读曹丕的《典论》,这个可比六经有意思的多。
这年代可供阅读的书籍种类基本固定,看六经单纯是看不懂的,要参照六经各个版本的《纪》、《传》,几万字的经,弄个三四十万字的纪传补充说明,看得人不明所以,抓不住重点。
自己看六经只是在学史,了解当时的背景、因由,分析其中的发展逻辑,把历史典故以立体的方式记忆在脑海里,这样处理当今的事情,遇到类似的事件,就能联想到典故,有了参考例子。
所以注解六经的纪传,也要简化……将之简化为纯粹的历史故事,这是编撰《成语字典》的立意和目的。
除了正经外,是真的找不到可以看的书,其他杂书要么写的神神叨叨不知所云,要么就是内容很奇葩,对为人处世、做事没什么帮助的杂书。
这种情况下,曹丕的《典论》,就很重要了,可以研读许久,缓解书荒。
田信这边研读典论,等待岭南气候转凉后,就前往岭南视察珠江流域的圆土楼建设。
还没动身,裴俊也终于抵达始安,传递关羽的意思。
很简单,你派个人来当征北将军;作为代价,你就要把湘关的关税交出来;如果不缴纳关税的征收、管理权,那么朝廷自然会任命新的征北将军。
几乎不用想,必须支持关羽的工作。
自己如果都消极、恶意对抗,关羽强化中枢的工作做不好,威信衰退,会引发其他问题。
必须配备;不配合,关羽有可能委任马超来做征北大将军,来个破罐破摔。
第五百二十八章 祸种
江都,清晨江雾弥漫之际。
孟获与孟琰在丞相府前厅低声交谈,即将阔别,不由细细嘱咐。
出了南中,到了江都才知天下英杰何其之多。
心中也有侥幸,好在是诸葛丞相率兵如南中,若是那位岭南的那位太保、陈公、车骑大将军率军,那南中十二姓极有可能被打断骨头,夭亡过半。
岭南发生的事情正不断传递到江东,岭南的土民宁肯逃跑到毒蛇、瘴疫密布的深山老林,也不敢聚兵反抗。
而南中地形破碎,要跑的话,难度更大,就要入侵其他部族的栖息地,跟自取灭亡没区别。
孟获嘱咐孟琰努力奉公,孟琰将随诸葛亮返回益州领兵,孟获则留在朝中担任清贵职务,先过渡一段时间。
后院寝室,诸葛亮已穿戴齐整,此刻他依旧握着一卷新誊抄的《起居注》,因专注思考而愣神。
这是费祎遣人送来的,送来的时机可谓是十分紧迫。
可能费祎、董允等东宫旧臣对此也有怀疑,可事情牵连的范围实在是太大了,大的足以祸及东宫旧臣的家族,抄家灭族也不为过。
现在关羽对十二孙侯持姑息态度,原因就是皇后孙氏肚子里的孩子。
因汉口战败,江都士户迁怒孙大虎,发生东宫投石事件,孙大虎在惊骇中流产。也因为流产,关羽处理孙大虎毫不手软,孙刘两家二代的联姻算是得以终结。
可谁能想到满宠一把火烧的天下形势大变,孙权再也压不住局面,遭到反噬。
吴国请降,以恢复太子、孙大虎的婚姻为投降要求……这能怎么办,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三月二十七日早上,孙权一家抵达江都正式请降;午前,孙权以金印砸田信,被田信借助吴王金印反手砸死。
当夜,刘禅遣董允、费祎前往慰问步夫人,并给孙大虎送来许多生活器具,十分关怀。
三月二十八,孙权火化,迁葬江夏天兴洲汉兴亭,刘禅以女婿的身份,随同前往下葬,与孙大虎同处一船。
四月中旬,江都出现小范围的痢疾症状,月底时先帝染疾,五月初转为其他症状,开始处理后事。
期间先帝下诏,只需孙大虎五姐弟为孙权守孝二十七日,算是维护了孙权吴王的颜面。
至六月十二日,新帝还在孝期时,孙大虎有孕的消息从宫中传出。
这意味着,孙大虎在守孝初期,就跟新帝搅在一起,做了极大违背孝道的事情。
这份誊抄的《起居注》里,也有孙大虎每日的饮食、活动、生理状态记录,小到吃了几个葡萄、一牙桔子,大到半条鱼、一块烤肉、点心,都会在记录中。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