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抢先控制长安,再联合、号召郡县豪强向长安运输粮食;等益州的蜀锦运抵,就能交易到赖以生存的粮食。
可现在粮食紧缺,又都握在北府手里,关中大族被吴质杀了个七七八八,很多事情跟预想的局面有极大反差。
话又说回来,就这么轻易退回汉中……那怎么向丞相、朝廷交待?
魏延隐约能理解宗预的来意,就是专程来讲述粮食危机,希望西府兵能顺势而为,不要去挑战北府的分配制度。
否则稀里糊涂撞上去,北府不介意拿西府开刀。
刚刚歼灭吴质雍凉十万军团的北府兵,不见得会用正眼看西府五千人。
一个骄横,一个无知,若撞在一起碰出火花……绝不是朝廷想看到的局面。
可魏延总觉得宗预在吓唬自己,前面周白说田信在龙首原测量地形规划新城,现在宗预又跑来说田信在测量昆明渠。
谁在说谎?
魏延心思一定,决定立刻去看看,看看究竟谁在说谎,田信又在干什么。
第六百零一章 规划
昆明渠南岸,田信正规划图纸。
南岸就是龙首原,这里视线范围内一片平坦,坡度高低落差约在三十米以内……简直是土木建造狂的天赐之地。
如果修筑新城,实在是太过美好。
不需要拓实地基,也不需要垒砌规模、成本高额的城墙,只要规划好一座座的坊,就能完成城市的布局。
筑城前期,只要确立两个标准,后续依样画葫芦就能将城市圈向外拓展。
第一个标准是道路标准,这个好办,新城主干道于城中心十字交错,主干道是一级道路,暂定宽度为六十四步(约八十八米),二级道路三十二步;街坊之间为三级道路宽十六步;坊内十字街属于四级道路宽度为八步;坊内片区巷道为五级道路,宽四步(五点五米)。
第二个标准是坊,一里三百步,每一个坊东西长三里九百步,南北宽二里六百步;以秦制一宅三十步见方为宅院标准,那么除去坊内的十字街、巷道、菜地面积,余下可以有三百八十四个标准宅院。
一个标准宅院面积是长、宽各三十步的大院子,一步六尺约一米三,这样一个大院子占地面积足有一千七百平方米。
自然地,这样一个宅院是给尉级军吏的;其他搬迁至坊内的军士,则根据军阶不同,两户一宅、三户一宅,或四户一宅、六户一宅。
校级军吏是两宅,少将三宅,将军每增长一级军阶,就增加一宅;爵位额外增加宅院,封君一宅,亭侯两宅、乡侯四宅、县侯八宅;每一座宅,本身院内就可以开辟菜园,还有坊内隔离区的菜地。
北府各营编制类同,兵员编制最多有三十人左右的增减差额,但总的编制是一样的,一个营有十七个队,不分骑营、步营,这都是定死的。
算下来,一个坊可以安置两个营的吏士,以及家属,约一千五百户人。
北府吏士不纳税、不交租,出征也没有军饷,主要收入来自于战利品、耕种、手工业、经商。
这样集中在新城坊区内生活,户主除了应征服役外,家中余下人口只能从事手工生产,或者经商,或者雇佣打工。
所以新城规划的坊区,不能铺开太多,因为这些城市街坊只能依靠手工业、服务业获取财富、积蓄家业。
而广阔的关中地区急需开发,要在乡野之地设立乡坊、村坊;如果有不愿继续服役的吏士,可以退伍,重新编成乡社、村社里社。
因此,规划的新城,最多设立四坊或六坊,以后等关中生产力渐渐恢复,可以继续扩建更多的街坊。
坊,字面意思就是有低矮土墙防护的四四方方建筑群。
关中地区铺满各种专业发展的坊,再修通木轨,以技术绕过漕运无法通行的三门峡,那么关东四州的粮食就能源源不绝、低成本的进入关中。
而关中地区得到充足、低成本粮食供应,也就能控制住开发速度,保住葱葱郁郁的树林。
如果没有粮食,人口越来越多的关中,迟早会为了那一口吃的,无休无止的砍伐林木、开拓耕地,直到环境崩溃……开垦再多的土地、良田,失去水利灌溉,也会成为旱地、龟裂的荒原。
这个过程里,保证府兵的战斗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府兵有战斗力,关东才能源源不绝向西运输粮食;外部输入的粮食可以让关中主要人口从事其他行业,而非农业。
否则关中百万人口,最少要投入九十万人从事农业。
手工业也是工业,减少农业人口,关中可以发展其他行业,积累先发优势。
关中地区少农业,广袤荒野可以进行牧业发展,为关东四州、南方提供耕牛、农具;相互补助,互通有无,利于长远发展。
最后关中、北地、上郡一带减缓农业开发速度,自然能减少黄河泥沙淤积速度,进而降低关东四州的水利支出。
田信隐约记得一种说法,大朙朝的河南布政使司税款几乎都留在地方开支,一半是固定的地方财政开支,一半是给朝廷,朝廷又转手用在河南的河政维护工程上。
不管怎么样,只要木轨修通,漕运能跳过三门峡这个大坑,关中就没必要过渡开发。
只要休养生息一代人,用木轨、铁轨一点点修出去,凡是轨道所在,皆是诸夏之地。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