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汉军裁减军队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不论关羽、张飞还是诸葛亮,都能压得住局面。
杂号将军、校尉只能接受裁减的安排,顶多诽议几句……除了北府自给自足外,其他军队失去地方拨发的给养,立马就得饿肚子。
威望、人情、给养、军心四个方面交叠在一起,汉军各部只能束手待命,接受裁减。
配合的好,说不好下一轮开战,重新征发、组建部队时,他们还能重返指挥岗位,建功立业。
可一旦涉及到具体的利益,许多事情就有了更多的说辞。
比如府兵制度的优越性……杂号校尉、中郎将们并不愿意这么直接的交出兵权,多少想挣扎一下。
哪怕全军就地解除武装,改为屯田兵也是很好的,起码兵权、指挥权在手里;如果离开军队,那就如鱼儿离开了水,处处看人脸色不说,最重要的是一切收入只跟俸禄挂钩。
寻常官吏的合法收入,哪有领兵打仗赚的赏赐多?
一切都是钱惹得祸,这是汉军高战斗力的源头,也是如今裁减军队最大的阻力。
不止是主要的领军军官这么想,但凡是个军吏,吃过战争红利,那么就对正常官吏的收入……有些看不上眼。
先帝、关羽的大手笔赏赐,已经把军吏的胃口养刁了,很多军吏又没有理财的习俗,所以离开军队,对他们来说……很亏。
再怎么也要攒一笔钱,能置办点产业再转职才行,不然日子真的就不好过了。
娶不起媳妇,绝非笑话。
可朝廷拿不出这么丰厚、巨额的遣散、退伍金,闹又不敢闹,只好去跟朝廷掰扯府兵制度的优越性。
争取将裁减现役野战部队,改为现役野战部队改制为府兵。
魏人豪强、世家、军吏是怎么喝兵血的……这几乎是天下皆知的事情。
而府兵制度某种程度上,是变着花样喝兵血……只是喝兵血的过程里,普通士兵和其家庭经过组织、规划,创造了更大价值,也收获了许多,加上也有战争红利,普遍持积极态度。
所以支持府兵制度的人,远远不止军吏这些能直接受关羽影响的人……朝中很多人,也对府兵制度很感兴趣。
大有一种要击败北府,就要变身为北府的意思。
偏偏,各种理论面前,关羽很难有具体的例子去反对……府兵制度虽好,也要看人的,对此关羽很清楚。
真的施行大面积府兵改制,肯定要出很大的乱子。
第六百四十五章 缩编
江都,南宫太极殿。
隔着竹帘,刘禅端坐在上面容清瘦,如今眉毛、眼睛清晰可见,不像原来面相圆润,五官有些朦胧看不清楚棱角、界限。
可能是长久的饥饿,他虽然面貌精神了很多,可却不时恍惚、走神。
只是目光扫过周围之际,在边角捧着水盆的黄皓身上经过时会显得格外柔和。
这十七八天的饥饿、禁足生涯里,也就黄皓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把白面薄饼藏在衣服夹层里带给他吃,这种入口略干,越嚼越甜的白面薄饼的滋味儿,现在想起来,还真有些怀念。
思索着,就见始终沉默的赵云突然站了起来,开口:“后汉裁郡尉省都试,使地方武备松懈,豪右、盗匪自此屡禁不绝,成为社稷之患。先帝重置郡尉,复郡县尚武之风。此乃成祖之制,焉能轻易改动?”
赵云目光环视一圈,见无人敢对视,继续说:“郡兵之制,兵为国家所有,此成祖高瞻卓见之大政也,利在社稷长远。而府兵之制,也唯有陈公能尽其用,避其短。诸公屡屡提议大兴府兵之制,是欲自比陈公伟世之器,还是欲听从陈公节制?”
还在朝中的参与朝议的魏延只觉得身边赵云在望着自己,不能再继续当哑巴了。
作为此刻朝议的重号将军将军,魏延始终不开口,就是倾向于府兵制度。
西府是与北府一起进行的府兵制度试点机构,府兵制度的优劣,魏延是此刻最有发言力的人。
从制度上来讲,府兵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战争而生的,是秦国耕战制度的延续、集合体。
唯有在战争中,府兵群体才能迎来迅速发展;每一场胜利,就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节点。
而田信率领下,北府兵始终在胜利,伤亡率又压的低,保证了军心凝聚和人才的成长。
如果让吴军、魏军进行军中教育、军中选士……肯定无法成功,这些军队的折损太高了,别说培养军士,光是军吏消耗之大,就需要从外部补充,进而又降低了整体军吏的素质,导致下一场战争时无法磨合、精炼。
魏军、吴军就是个恶性循环,所以满宠一把火,烧掉了坐断东南的孙吴王国。
与此相反,北府则是良性循环,每一轮的战役胜利,都将刺激北府进行扩增;还有一个类似收容所的岭南地区,可以将北府团队中的沙子、不利于团队的军吏安置到岭南,使北府始终能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
从个人选择来说,肯定是府兵制度好,谁都想获得一片基业,试试能否经营起来。
能崛起,跟朝廷讨价还价,赢取朝廷的尊重,这最好不过;就算经营不好,也比吃俸禄的平淡生活好出太多。
对军吏、乱世中走来的中高级军吏而言,军营才是最安全的家。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