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也就说的好听,属于华而不惠,表面文章。
说来说去,曹丕只是用他亲身例子,在警告自己?
田信眉目沉肃,左手搭在桌上,指尖来回轻敲硬木漆面桌子,叮叮作响。
不管曹丕怀的什么心思,可这个顾虑是对的。
自己家中,肯定有许多跟朝廷藕断丝连的人,这是一种必然。
终究是自己的儿女,若是稀里糊涂被人害死……这是平日里不去深想,却做防备的事情。可防备终究不够彻底,只要身边的人还是江都时的老人,就有这种可能。
可贸然更换,岂不是给了朝廷另类的话柄?
牺牲子女,去换一个反攻朝廷的理由……虽然很划算,可自己以后绝对会后悔。
何况,这个时代对子女的看重远不如对父祖的看重;这是个杀死妻儿侍奉君主、国家被视为美谈的时代。
自己子女在自己眼里是不可割舍的血肉,可在如今普世观念里,孩子没了再生就是,妻子没了再娶就是,大丈夫立世自然该信义忠孝为先……慈爱、怜悯之类的,还得屈居于后。
所以理智分析,也不能牺牲自己孩子。
哪怕是曹丕的算计,自己也认了,不能冒这个风险,自己赌不起。
何况,也不能给朝廷动手的机会。
朝廷是一个整体,里面什么样的人都有,某一些激进分子动手了,那自己肯定要清算朝廷整体,甚至还要严惩、牵连到皇室。
先帝那么大的恩德,怎么也要留住先帝子孙的性命。
所以,最好严密防范,那些激进的愚忠官吏无计可施,无从下手。这些愚忠,许多都是牟利而故意自以为愚忠,且又自欺欺人的愚忠,不值得怜悯。
出来当官,出人头地才是真,扬名立世、光宗耀祖才是真。
一展抱负,达则兼济天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说说而已。
真正愚忠的……军中吏士还有可能,就浑水一样的朝堂里,好多人都是半路入伙、战败入伙,愚忠的又能有几个?
第六百六十四章 宝藏青年
及天亮,秦朗居所内横七竖八一地宿醉之人。
秦朗口渴而醒,看一眼左右之人,先拿起边上桌子上的黑陶茶壶晃了晃,不见一点水。
虽有些酒后晕眩,他还是蹑手蹑脚避开沉睡诸人走向偏房,不想看到魏平就坐在偏房里烧煮热水,给他留了个面朝灶台的背影。
魏平循声回头看到秦朗,给了个向内的眼神,秦朗走了进来,面朝偏房门坐在一座烧火的矮木桩上,余光看魏平侧脸:“兄长昨夜来访,必有深意才是。”
“是,我观陈公之能远胜魏主十倍有之,天下间难有争锋者。”
魏平微微抿唇,斟酌说道:“姑父当年败走长安之前,曾抄查郿坞积蓄,合长安府库积留,数额何止亿万?”
当年的是是非非已经说不明白了,吕布带着十几名乡党顶替虎贲卫士,突然当众擒杀董卓,还杀死了董卓的主簿田仪。
准确来说田仪是主动寻死,见董卓的一个仆人扑到董卓身上去挡矛戟,田仪是董卓的亲近幕僚,有君臣之义,也就扑上去被杀红眼的卫士一起乱矛扎死。
田仪求死得死,没什么好说的。
可偏偏宗族现在发达了,虽不至于洗白董卓,但很多关东士族、关中士族干了的事情,不能再无成本的丢到董卓头上。
董卓是无道的,可田仪没什么错,效力于代表朝廷的董卓,这有什么错?
错的是当初举兵叛乱的州刺史、郡守们,关东联军再有大义,那也是实际的叛军。
在董卓遇刺前,董卓麾下的朝廷军已经进攻到陈留、东郡一带,快要将二袁为首的两个叛军集团彻底打穿,一分为二。平叛关东的希望,似乎就在眼前。
而这个时候,王允联合吕布发动军事政变,当众擒杀董卓,完成形势翻转。
随后的就是王允囚杀蔡邕,要对董卓旧部斩尽杀绝,董卓旧部惶惶之际,不想被清算而死的贾诩振臂一呼,聚合大军反攻长安,随后就是各种天灾、人祸交叠在一起,发生了惨绝人寰的三辅大乱。
其中,王允、吕布的临时朝廷曾短暂控制过一段时间政局,算上董卓、吕布迁都长安时发掘的坟墓,还有各种雒阳宫室里的铜制品……
挖坟所得、长安宫室、上林苑宫室内的青铜器皿;雒阳及周边园林、宫室的铜器……这些艺术珍宝,代表着两汉底蕴的铜器都落在了董卓手里。
所以董卓掌握朝廷的时候,是真的不缺钱,董卓其实也不是个吝啬的人……只是团队仓促掌控大权,许多人也没有信心守住长安,多数人想着是捞一票就走人。
跟公孙瓒晚年时的想法类似,所以执政过程中不做人事,若没有蔡邕拾遗补缺,肯定自己内部就先玩了。
可关东联军更不成气候,竟然被李傕、贾诩、徐荣等人压着打。
哪怕当时朱儁控制雒阳,可没几个诸侯愿意赞助军队、粮秣,所以朱儁困守雒阳难有所作为,只能看着董卓控制的朝廷军向东进攻。
也就陶谦当时体贴朝廷,给朱儁不时送一些东西。
就在那尘埃即将落定的年代里,朝廷军的领袖董卓被杀了,这可救了关东群雄的一条命。朝廷军在王允执政时成了叛军,反扑成功,王允跳楼殉死,全家也被抄斩,侄儿王凌跳墙逃亡。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