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苦了秦朗,在邺都方面接手河内防务之前,目前由他来负责河内的战况。
哪里是什么一千余人的残兵,分明是汉军主力!
他苦着脸回到零散、稀疏的军营,曹林、曹茂一起迎上来,秦朗埋怨自己:“汉军后路断绝,然其军势未解,可见已存死志。陛下不知内情,却使我率军驱逐,使之离境……”
曹茂不以为然的模样:“元明兄长,汉军渡河时多系轻兵,虽是南中果劲夷兵,但终究见识浅薄,怎知我铁骑威力?弟以为当向汲县进军,观其举止,再做定夺。”
曹林也觉得这话有道理,河内地势虽多丘陵,可终究是平坦地貌居多,己方三千余骑出现在汉军主力身边,汉军主力怎么可能敢轻易移动?
固守营垒,汉军才有反击、对抗之力。
若是敢脱离营地在野外行军,那己方出击的话……就南中群山里的蛮夷,有几个见过铁骑冲阵?
胜利的机会很大,没必要畏手畏脚。
秦朗见这两个战场新丁不知道战争的恐怖,也没法反驳这种积极言论,就说:“今国家不稳,已得大胜,理应力保完胜,不该再横生事端。”
现在已经赢了,军事上赢了,政治上更需要这场胜利。
不能再打,打仗就有风险……所以保证目前的‘胜利’很重要,为此必须稳重一点,不能再冒险。
不过话说回来,曹真调任太原,临走会不会从洛阳调一支军队好护送上任。
曹真上任的路线是固定的,只能走河内野王县、向北穿过夏王国,走上党郡进入太原;如果抄近路走河东这条线,万一落到北府兵手里呢?
所以曹真上任太原只能走河内这条路,洛阳方面有很大可能出兵护送。
如果自己稳重一点,仰仗骑兵的机动性,就能拖住这支汉军主力。
拖的时间长了,人的锐气也就慢慢散了,得闻曹真在军队护卫下经过河内,说不好这支汉军会自己突围……期间自己或许还能卖个人情。
比起送自己人去做人质,等汉军把人质送到自己这里……岂不是更美?
所以自己应该追上去,缠住这支汉军。
第七百零四章 非法伐魏
七月十七日,身在左冯翊夏阳县韩城的田信得到河内相关的军情,也一起收到曹丕被驱逐,就食洛阳的情报。
都是弘农郡守虞世方派人送来的紧急军情,虞世方身在前线,自然会经营河内地区的情报网络,甚至已经打通关节,与夏相杨正建立稳定交流通道。
作为田信的左膀右臂,虞世方有足够的影响力笼络魏国官吏,比寻常郡守、将军更容易取得敌国的信赖。为虞世方种种行为、许诺背书的人是田信,而非别人。
有田信支持,虞世方身在前线,自然做什么都顺。
今年入夏天气燥热时,弘农杨氏的老家主杨彪没有扛住,驾鹤西归……对西州士人来说,曾经的领袖就这么没了,身上的枷锁无疑更少了。
杨彪始终不表态支持北府,那许多杨氏家族的门生故吏就要顾忌日常的立场、态度、言行。
可惜田信不吃杨彪这一套,即没有登门拜访,更没有拜在杨彪门下,或者做一个杨彪代父收徒‘师弟’,只是让虞世方逢年过节带些食物慰问一下这位的汉室退休的三公重臣。
去年弘农郡举的孝廉,也跟杨家没关系,举的是北府军吏;今年同样如此,依旧准备举一个北府军吏,推给朝廷去做郎官。
多少有些郁郁不得志,杨彪以八十四岁高龄辞世。
作为一个亲身经历汉室衰弱、动荡、天下大乱,又即将迎来新朝盛世的人,杨彪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召集门生故吏……也都是苍头老叟,与他合编了一部《三辅盛世图》。
将他们记忆中的关中繁盛场景用图画、文字描述出来,并援引各种记录,将前后六十年以内关中的英杰以籍贯做了个群传,这些人的经历,足以向后人说明关中这六十年里经历了什么。
杨彪没了,关中旧时代的见证支柱也就没了……对北府来说,执政过程中遇到的阻力相对少了一些;对普罗大众来说,生活还得继续。
战争不等人,虞世方抄送的这份军情令田信感到有些可笑。
兖州牧马良上任,自然有一些诸葛亮的支持,支持了马良七个营的南中兵。马良发动这场反击战,就带着全部家当扑了上去,结果诈取汲县失利,只能集合兵力抢占野王县。
前脚抢占野王县,后脚秦朗的三千骁骑军就抵达,把马良、田豫给包围了。
是的,兵力少的秦朗,以新式骑兵的优势,将缺乏重甲、骑兵的马良、田豫包围了。
现在唯一能解救马良、田豫的是弘农郡的虞世方,虞世方来信时已经开始做初步动员,怎么也能凑集步骑三千。
田信反复观摩虞世方的急递,其中还夹着田豫的求援手书,觉得有些荒唐。
“按田国让言下之意,马季常乃国家之栋梁,如今病重,我北府有救援之责。若不救,则隐隐有大祸。”
田信将田豫的原件摘出,递给身边的陆延,陆延看了又往外传递,许多降将组成的侍从都在周围席地而坐,倒是邓艾这个宿卫曲长坐的很靠前。
他手下的宿卫兵,皆出身汉僮士家,是首领的子弟,今后最差也能回家继承父兄部众,继续为田信效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