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糟糕的是徐庶外调出任封疆大吏,廖立这个祸害就会入朝执掌御史台。
廖立比李严更难对付,李严工作之余的生活重心放在瓷器、酿酒方面,对拉帮结伙、搞事情缺乏积极性。这也是李严的性格使然,一个自命清高的人,本就不喜欢与人抱团。
可廖立不一样,这人贼喜欢前呼后应的大场面,现在负责编书之余又好为人师,以门生关系在身边聚集了好多士人子弟。
说廖立弘扬私学违背朝廷相关禁令?
也不对,这些围在廖立身边的士人子弟还肩负着资料誊抄,协助汇编的工作。
总之廖立一来,肯定会带一帮人来,这帮士人子弟谁家没几个姻亲世交?谁家父祖没有几个交好的朋友?
几乎不用想,也知道廖立带着这些人上任,立刻就能在江都聚拢一批人,形成一股十分难缠,又覆盖范围广泛的党徒。
比起即将到来的廖立,之前李严担任江都尹时,不搞主动搞摩擦……实在是太难得了。
蒋琬在这里表达自己的担忧,徐庶却不做反应,这不是他能管制、约束的,也不是该他来管的。
现在重要的是补上马良留下的位置,收拾烂摊子,与张飞一起稳定关东四州的局势。
等待机会,向魏国发动灭国战争。
论对魏国的仇恨,徐庶也是很大的,去前线督兵,本就是心中夙愿。
此去兖州,关系着报答先帝恩德,也关系着私仇……怎可能放弃?
不管蒋琬说什么,徐庶都不做反应,非言辞所能动,蒋琬只好放弃。
他来,于公是试探徐庶的口风,于私是想劝徐庶拒绝外放,不给廖立回江都的机会。
徐庶拒绝外放,那诏令还未公布,还是能收回的。
可惜,徐庶与魏国的仇……大的可以说是不共戴天。
第七百一十四章 风暴正在靠近
就这样,关羽做出决定的次日就颁发诏书,到第三日时徐庶就收拾好行装,在晨间出行。
作为目前汉室的重臣,不同于成婚无子的庞林,徐庶漂泊半生至今未婚。
追随先帝时,大家条件不好,许多困难能克服的也就克服了。
等他被骗到北方,愧疚之余更没心思经营家事。
这日他出行,关羽并未出城送行,只是派来一些骑士护卫徐庶,事态紧急徐庶不可能坐安稳、舒适的舟船北上,只能快马加急赴任。
关羽没来,赵云却来了。
一个作为卫将军,一个即将出任假节州牧,两人一内一外以后不方便有交流,该避嫌的还得避嫌。
除了赵云还有其他官吏送行,只是赵云身份最高,当众上前:“元直公,前事艰难,仆唯有一爵壮行酒。”
“子龙将军……”
徐庶双手接住金灿灿的铜酒爵,眼皮下沉本想嘱咐赵云戍守宫室盯好皇室安危,可又觉得不妥。
原来是御史中丞,有监察百官的职责,一言一行要负责任,劝赵云工作认真的话……会引发不好的事端。现在出任州牧已是封疆重臣、外臣,更不适合谈论赵云的工作。
赵云与他目光接触,稍稍会意,微微颔首。
现在的皇帝很不好管理,向宠负责皇帝的宿卫工作,这是有别于卫军的禁军;向宠也管理郎官、天子侍从,有纠察、规劝皇帝改正错误的职责。
可皇帝几乎不通过侍从近臣询问政事,也不发表意见,表现的对政事、军事很不关心。
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就现在枯燥的宫室生活,皇帝怎么可能耐得住性子去摆弄花草林木,或在钓鱼、玩猫里挥霍时间?
宫中的生活是很单调的,皇帝肯定有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可向宠查不出主要线索,不知道皇帝想干什么。
至于皇帝不关心政务,不学习、研讨政务……这个过程里自然冷落、疏远了天子近臣,不发生工作交集,那皇帝就不可能犯错,向宠也就无法纠正皇帝的错误,只能连连进言、骚扰皇帝。
皇帝也总是挑战向宠的耐心,在向宠底线前徘徊,每到向宠准备去找大将军告状准备玉石俱焚时,皇帝又能稍稍勤勉一阵,表现出研习政务的积极性。
就这样皇帝反复炮制天子近臣,徐庶麾下的御史遍布各处,自然清楚许多内情。
枯燥的宫室生活,既没有多余的宫女,也没有其他如射箭、游猎或摔跤嬉戏的少年郎;皇帝本人又不是一个喜欢音乐,或能沉心钻研某一项技艺的人。
所以问题就明摆着的,皇帝肯定有一样转移注意力的事情,偏偏徐庶不方便追查。
也不知道皇帝研究的事情是好是坏,大将军又是否知情……夹在其中,徐庶是左右为难。
正好马良那里出事儿,他过去接替,可以保住兖州、关东四州拥立汉室的立场,也能就近争夺雒阳、河北。
赵云手握兵权,自然不可能密切参与宫廷、朝廷的日常政务,在实际政务运转过程中,赵云始终是个透明人,比执金吾陈到还要透明三分。
陈到掌管的终究是非常规单位,没人敢忽视陈到的存在。
目前的朝廷,你失职犯案……跑到关羽那里求情往往能网开一面,保住一条命;若是犯到陈到手里,连求情的机会都不可能有。
不过陈到忙着追查潜伏国内的奸细,不关心寻常的案件。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