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到显然也意识到了,做出决断:“马幼常必骑乘快马,不见其兄走驰道,必急趋汉津。我料,他日暮时可抵飞虎山。我去迎马季常,此事也一并陈述于大将军当面。若马季常在此离世,还望大将军早作决断。”
他这么说完,就将桌上盖了漆印密封的公文递给习温,习温不由感到这封公文有些烫手。
执金吾跟别的衙署不同,这里任何的公文都没有副档。
而且刚才陈到给他口授命令,却没有给相关的信物、纸面字据……这让习温总觉得胆战心惊。
他自然不怕陈到会否认、害他,庞习两个家族是一体的,虽说两个家族各自都有了明显的分裂迹象,可陈到敢玩弄花样坑习温,自有人为他主持公道。
对此习温很有信心,也因这份信心而感到烦闷。
庞家自庞山民从魏国回来,作为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自然是庞氏家族的另一股传承领袖。可庞山民积极支持庞宏,欲光大鹿门山一脉。
庞林无子,自然是支持自己侄儿的;可是北府对鹿门山一事的态度十分玩味。
庞氏家族繁衍那么多年,自然很多旁支庶流、姻亲认为不能全去赌一个鹿门山。这些人鼓动、劝说庞林招纳侧室,生出一个儿子……这个孩子背靠姐夫田信,自己这些人也好吃饭。
结果庞林不乐意,他们又去劝说习夫人,习夫人恼怒之下去了关中。
但劝说庞林招纳侧室的事情关系百年、千年大计,是不可能停息的。
因此庞氏家族一分为二,已经有很明显的苗头。
至于自己家族就简单了,与庞氏累世交好,但内部肯定有嫡庶之别。
习祯是与马良齐名的襄阳名士,仅次于诸葛亮、庞统;庞统弟弟庞林娶了习祯的妹妹,这就是最为牢固的纽带。
可现在习祯病逝,庞统也早就没了,庞林这里始终无子……若有一个儿子,那这部分友谊就能顺利传承下来。但以习夫人现在的年纪,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因此习祯那一脉的习忠、习隆这父子俩已渐渐疏远庞宏、庞山民,只与庞林维持亲密的走动关系。
而自己呢,小的时候是庞统身边的小书童,两个叔父出自庶流旁支,则追随庞统入汉。自己这里,实际跟庞宏是很亲密的,但跟庞林那边……就渐渐疏远了。
两个亲密如一的家族,在这个天下将定的十字路口,依旧选择了一分为二,组团分别投效一方。
搞笑的是,与田信关系好的庞宏、习珍、习宏选择站到对立面。
只有这样,倒霉的时候不至于太过落魄。
可能是跟着陈到做事的时间有些长,习温气质越发的阴郁、沉默,以一种趋于中立、置身事外的态度来做事。以至于如今,对发小庞宏缺乏认同感。
总觉得他在做一件缺乏意义的事情,不是光大鹿门山,成为一方学院高门不好;而是这个事情成功的希望太过渺茫,是跟北府做事风格相违背的。
不可能成功的事情,自然是无意义的。
第七百二十九章 不立字据
江都,重新开始运转的车骑大将军府,陆议以车骑幕府长史的身份押解新币回京。
押解新币算不得什么大的任务,他主要担负的任务就两个;一个是与关羽协商南阳地区交割的实际步骤;二是促成‘环关中带’的辖区规划。
南阳交割直接关系内战与否,环关中带的州郡辖区重新规划,就是为了更大范围的平衡。
因此在陆议正式与朝廷交涉之前,仆射郭睦、大将军府长史裴俊代表关羽与陆议进行密切交流。这里谈妥了,见关羽进行落实,也只是走个程序罢了。
许多话关羽不方便当面协议、答应,也不适合田信出面谈判;也只有他们这个层次的人可以全权交涉,把脏活、累活都干了。
可以保证的是南阳交割是一项朝野关注的大事,这件事情无法谈妥或落实,那意味着现在种种休养现象、成果都是虚假的,未来的内战不可避免。
朝野会陷入惶恐之中,即不利于地方发展,也不利于大将军执政。
谁反对‘交割南阳’,谁就是朝野的共同敌人。
可怎么交割,许多人并不关心,也不清楚内情,存有被忽悠的可能性。因此,这场谈判不能遮遮掩掩,许多令人难堪的内容必须剖开遮掩,直面面对。
恰恰这种田信授意,陆议坚持的直面面对,犯了郭睦、裴俊的忌讳。
维护关羽的形象是他们的义务,不让关羽生气,是他们这些乡党、亲友的本份所在。
所以交割南阳过程中,可以把汉中拿出来交割、置换;甚至可以同意以汉中郡为核心,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州。
唯独不能白纸黑字的承认,这是对大将军形象的极大伤害,也是对大将军个人感情的极大冒犯。
与陆议相对熟悉的郭睦态度明确:“镇东将军早年为征西将军执掌西府时,西府驻屯汉中。今西府转隶于车骑将军府,汉中理应归陈公管辖。为整饬西府兵戎,汉中郡守也应由陈公举荐,此理所当然之事,朝野也无异论。”
“大将军亦会促成此事,仆实难理解伯言先生顾虑。”
郭睦忍着心中不快,抬手指着矮桌上摆着的白纸协议:“此物于你我两家而言并无用处,徒伤情面罢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