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关系,没有羊皮纸,还有魏国生产的白纸,一样能写字。
到时候稍微学习一下魏帝国写字的方式,用他们的笔和纸试一下,或许也是不错的感觉。
稍微斟酌一样,玛努尔就开始写信了。
“我的陛下,现在,我正在魏国的皇帝之城洛阳给您写信,这是我来到魏国的第十三天,是我进入洛阳城的第二天,我本以为我不会那么快就给您写信,但是我发现,我有很多事情迫不及待的想要对您诉说……”
玛努尔开始写信。
并且打算等下一波前往罗马的商船准备好了,就把这些信纸和货物一起送回罗马,交给卡拉卡拉皇帝。
而距离他完全了解魏帝国还有很长很长的时间。
不要紧,他的信不会停,他会一直坚持写信,把重要的事情全部告诉卡拉卡拉皇帝。
郭鹏不会总是把精力放在罗马使节身上,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招待使节的事情那就是辛毗的工作,辛毗需要全身心投入这份工作,这样才对得起他的地位和收益。
而郭某人作为皇帝,也有皇帝的基本职责。
延德十一年的年末,郭鹏带着郭瑾一起,视察了首阳山讲武堂和卫军军营,对两个重要军事单位进行了年末审查和慰问。
郭鹏带着郭瑾一起,和最底层的学生还有士兵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生活,学习,进入他们的宿舍、营房里观看他们的日常生活条件,以及吃穿用度等等。
郭鹏素来关注军队的待遇,在政策上明显向军队倾斜,把军队的待遇当做头号关注的事情认真严肃的对待。
他不止一次的对郭瑾说过让军队吃好吃饱的重要性。
和罗马皇帝的诉求不同,他们让军队超规格的吃饱是为了坐稳皇帝的位置,本质上是一种交易,军队时而掌握主动权。
而魏帝国的皇帝则是为了更好地掌控军队,军队不掌握主动权,不能威胁皇帝,皇帝对军队的厚待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的体现。
而且这更多是为了帝国军队的战斗力。
最初成军的时候,他就在上谷郡屯田,单独种植粮食,让军队得以吃饱,不会饿肚子。
能吃饱的军队才有战斗力,才不会因为饥饿打败仗,没有稳定的后勤,一切都是空谈。
后来到了青州,他更是大举屯田,大举推行屯田村庄政策,亲自把军队的后勤供给抓在手里,严加看管。
军队吃什么喝什么必须由他亲自决定,后勤系统的人必须听令行事,不准自作主张。
这样的政策推动之下,郭鹏的军队是当初天下所有军阀的军队里唯一能吃饱肚子的军队。
后来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郭鹏推动养鸭治蝗方略给军队增加蛋白质供给,也安排屯田村庄饲养鸡鸭鹅和猪之类的家禽,并且广泛收购,提供给军队食用。
在消灭袁绍前夕,郭鹏的军队成为天下军阀军队里唯一一支可以定期吃到肉的军队。
因为能吃肉,身体结实,有力气,并且脱产,就可以接受更精良的训练。
魏军的战斗力冠绝天下,从那时起就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基础。
这个基础打牢了,魏军横扫天下无敌手。
而郭鹏也在这一过程之中不断的推动军队的口粮改革,提高军队的口粮待遇,争取让士兵吃饱的同时,更能吃好。
营养充分,才能更好的训练,身体强壮,才能练出精锐士兵。
郭鹏同时在北疆草原上大量放养牛羊马,并且增加海上捕捞的船队和渔民数量,增加了军队的肉食供给。
哪怕是个面有菜色的麻杆,进了军队一两年都能练出腱子肉。
练出腱子肉了力气就更大了,就能承载沉重的盔甲和作战负重了。
魏军精锐步军作战负重接近三十公斤,身体不好,负重都扛不住,更别说战斗了。
身体素质不够、吃不饱肚子的军队根本扛不住长时间的持久战斗,很容易在鏖战中率先耗尽体力,从而战败。
作为深谙个中滋味的皇帝,郭某人对军队的伙食是进行了接连不断的多次改革。
第1399章 魏军的军粮
魏帝国建立以后,郭鹏花了几年的时间,与财政部还有军需部门进行了商讨,给军队规定了一个相当严密的口粮供应体系。
今后的军队待遇全部按照这个体系来,不得有误。
首先军队的口粮分作驻扎口粮、行军口粮和战斗口粮三种。
驻扎口粮是火头军最喜欢的,因为最方便。
行军口粮是火头军和作战部队都不喜欢的,因为最单调最难吃,制作起来也非常累。
战斗口粮是作战部队喜欢的,因为最丰盛,油水最旺。
驻扎口粮对于火头部队来说是最简单的。
军队驻扎在原地不动,有固定居所,火头们也不用跟着军队跑来跑去,厨房也是搭好的,一应用具最完善,到了饭点直接开饭,有时间还能休息休息,特别方便。
军营一般是固定的,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送多少东西到军营里是比较固定的。
军队出去训练的时候,火头军们就可以从容做饭,等饭熟了,训练的军队也回来了,大家一起吃饭。
军队的主粮主要是麦和南方的稻米,这两种主粮在郭鹏治下的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最多溢出,最适合当做军粮使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