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兄弟郭阳为赵王,食邑三千户,居京城不就藩,又封郭阳正妻李氏为赵王夫人,准赵王爵位世袭。
郭氏嫡系皇族人数的确不多。
祖父郭永生了几个儿子,只有父亲郭单一人活了下来,等到郭鹏成长起来,郭单这一代的亲眷就全部去世了,而郭单自己也就只有两个儿子,郭鹏一个,郭阳一个,所以简简单单,就此分封完毕。
郭鹏的几个孩子除了郭瑾之外都没有成年的,所以也不急着封王,郭氏皇族初立,人也不用太多。
旁系亲眷则没有人得到王爵,连公爵都没有获得的,只有郭鸿因为地位和功劳得到了一等侯爵,郭嘉因为功劳得到了二等侯爵。
郭鹏恢复了春秋时的五等爵位制度,废除了秦汉实行的二十级爵位制度,又在五等爵位制度下每一等加了三个档次,从三等到一等逐渐增高,最高为一等公爵,最低为三等男爵。
同样,郭某人很果断的撕碎了刘邦的白马之盟,却有很虚伪很不要脸的立下了自己的白马之盟。
只有郭氏可以为王爵,人臣最高爵位为一等公爵。
除了郭鸿和郭嘉之外,其余郭氏宗族子弟只有出任高级官职和军职的郭瑞郭议郭烈郭栋四人得到了二等伯爵爵位。
其余出任一般职位的郭氏子弟最多只得到了三等子爵,还有一些男爵,大部分连个爵位都没有。
看起来郭鹏并不打算大封郭氏诸王,以此拱卫皇室。
这些不能算重头戏,但是也让一些敏锐的朝臣察觉到了郭鹏对汉制的不满以及他将来会做的事情。
封王不就藩,看来是郭鹏对汉七王之乱的状况很不满意,决定采取封王不就藩的方式来限制宗族。
秦朝也是这样做的,但是秦二世而亡。
汉没有这样做,但是的确,七王之乱不可不察。
所以对于这种事情,以后或许还有争论,眼下,还是不过多的讨论了。
眼下最关键的,是臣子们自己所想要得到的东西,以及新皇帝郭鹏对郭魏帝国的未来规划,这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第十卷 一统江山
第0773章 尚书台大改
群臣所期待的,就是第五份诏书和第六分诏书所要宣布的详细内容。
第五份诏书十分详细,字数也很多,信息量也很大。
主要就是分封文官群臣。
这份封赏的主调是介绍郭鹏规划的魏帝国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规制,以及旧有或新增的各部门的首脑,升职或者加薪,既不升职也不加薪的,给予爵位赏赐,反正算是人人都有。
毫无疑问,郭鹏在中央还是延续了三公九卿制度之下的基本体制,但是郭鹏虽然立三公九卿,却比东汉更加直接的将三公九卿虚权化。
东汉时期已经逐渐形成了权归尚书台,而三公多为政治花瓶的现状,郭鹏则更进一步。
整个三公九卿之中,只有司徒蔡邕、太仆鲜于银在任,其余十个位子全部空置。
除了鲜于银因为养马的事情而得到了太仆的职位,除此之外九卿再无他人,而三公方面,司徒蔡邕很明显就是个政治吉祥物。
可以确定的是,在中央政府层面,郭鹏完全摒弃了三公九卿,以尚书台、御史台、参谋台三台为主要行政核心。
郭鹏把尚书台官方化,使之彻底脱离少府的管辖范围,另置内阁为皇帝机要秘书部门,直属皇帝。
御史台和参谋台编制不改,郭鸿和戏忠依然是御史台和参谋台的头头,两人纷纷得到了封爵的赏赐,副手桥蕤和郭嘉也得到了爵位加封。
御史台依旧负责监察官员的渎职违法问题,并且力主弹劾。
参谋部则和皇帝一起商议军机,并且受皇帝的命令持节外出协助军队作战。
内阁首辅王粲被调任了,新内阁首辅的人选是原魏国相曹操,郭鹏让曹操担任内阁首辅,加封爵位为二等侯,加食邑一千户,给予厚赏。
原魏王国因为魏帝国的建立而重新恢复了冀州的行政单位,郭鹏调任原弘农郡太守韩浩出任冀州刺史。
而尚书台的变化就很大了。
程昱依然是当仁不让的尚书令,原先的左仆射陈纪因为主动辞官后病逝,而只剩下田丰一个仆射,郭鹏不曾加官,不曾加另外一个仆射,所以尚书台的首脑就是程昱和田丰。
这两人依然任职如故,但是在这两人之外,郭鹏大作改变。
他直接把整个尚书台做了大改,改得面目全非,一般人看到了都要直接懵圈,不知道这个划分到底是怎么来的。
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基础上,按照他的想法划出了吏部,民政部,财政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外交部八个部门。
以程昱为尚书令,总管整个尚书台,又兼掌吏部尚书,主掌全国官吏的奖惩升降。
以田丰为尚书仆射,辅助程昱总管尚书台,又兼掌工部尚书,主掌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建设、水利建设、交通建设等。
调任原内阁首辅王粲为财政部尚书,主掌全国范围内税收统计、支出和国库建设,反正就是管着钱袋子,搂着钱袋子,要花钱就找王粲。
调任原河南尹枣祗为民政部尚书,主掌全国范围内户口统计、田亩度量和农业制度建设等,屯田大业就归枣祗管。
以原尚书台官吏辛毗为外交部尚书,取代大鸿胪接任外交事宜,奉郭鹏的命令,重新收集有关西域的一切资料。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