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库占小头,国库占大头,左手换右手,反正钱总归是朝廷的。
这一制度下不仅方便盐铁专卖的严格执行,也能在相当程度上确保皇帝对盐铁专卖的控制,不至于让盐铁专卖失序。
郭鹏参考了历朝历代盐铁专卖制度下的弊病,尤其参考了北宋南宋的私盐困境,定下了质量、数量和价格三手都要硬的标准。
不能一边赚钱,还要一边给平民百姓提供劣质食盐。
本身已然是旱涝保收的暴利行业,还要在暴利上增加更多的利润用以贪污腐败,这样的情况将极大地影响国家税收,也会让民间私盐贩子集团极大的膨胀,极大的干扰国家税收和行政。
南北两宋盐税极高,盐价本身就很高,到了地方,地方官员为了贪污腐败从中捞好处,又各种巧取豪夺,最后卖给百姓的往往是劣质且不足量的盐。
百姓买到的官盐往往是发黄发臭潮湿成块,吃起来苦涩不已,价格还高,量还不够,就这还经常缺货。
人不能不吃盐,官盐不行,那就只能买私盐,私盐的质量好,价格比官盐便宜一倍还要多,那么不买私盐就是傻子了。
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极为庞大的私盐贩售集团,遍布各地,沿海内陆到处都是贩卖私盐的团伙,宋政府屡次重拳出击,私盐屡禁不绝。
而且从官方到地方,似乎都对私盐的存在达成了奇怪的默契,大家一起从盐身上捞好处,最后受苦的,就是国库和百姓。
郭鹏严控质量、数量和价格,把盐务控制的很好,所以延德年间,私盐并没有存在的市场。
根据临淄营的汇报情况,大约在兴元二年开始,河北盐务部门就开始出现了官员偷取官盐私自倒卖的事情。
他们利用职务之便,盗取官盐,然后用低于官盐的价格卖给商人,从中获利。
而商人消息灵通,知道各地官盐价格不同,根据各地与盐产地的距离区别,越近价格越低,越远价格越高。
拿到盐之后,商人就会到官盐价格较高的地方,用低于官盐的价格兜售私盐,虽然价格低,但是相比与成本,他们依然有得赚,赚的还很多,很厉害。
为了逃避官道上税卒关卡的盘查,他们甚至选择不走官道,而选择走深山老林。
为了避免猛兽的袭击,他们常常成群结队抹黑前进,为了赚钱不惜一切,还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贩卖私盐的经验,广泛传播。
贩卖私盐的团伙往往都是利欲熏心之辈,他们组织严密,成员间歃血为盟,嘴巴极严,互相之间还约定了一旦被抓,家人怎么处理后事怎么处理等等,约定极为详细。
兴元三年,这样的情况开始进一步蔓延。
到兴元四年,河北、辽东、中原、关中各地都被临淄营刺探到了私盐出现的讯息。
兴元五年,中央局局长郭朝东把整顿好的情报全部提交给了郭瑾,郭瑾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看完,然后感觉自己的大刀有点饥渴难耐了。
第1621章 严厉的郭瑾
盐铁专卖是魏帝国熬过困难时期的重要财政保障。
在郭鹏统治初期,盐铁专卖得来的钱为帝国的稳定和扩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时至今日,在郭鹏打通海上路上两条大商路的前提之下,魏帝国的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生产完全恢复,进一步提升,盐铁专卖带来的收益已经渐渐不是魏帝国财政的支柱。
当然,一样很重要。
“这一次,你们的证据搜集的如此详细,应该也对这些私盐团伙有一些了解,对吧?”
郭瑾盯着郭朝东。
郭朝东立刻点头。
“限于我朝官道上严格的关卡,私盐团伙难以跨地区贩售,往往都在本地兜售私盐,如今,各地临淄营组织已经派人加入到了三十七个私盐团伙之中,若陛下下令收网,我等可立刻收网。”
收了网之后,就能审讯幕后主使,然后连根拔起。
郭瑾知道的。
但是他还有点不满足。
“才三十七个?范围那么广大的话,应该不止三十七个私盐团伙吧?”
“的确如此,但是时间有限,各地临淄营组织也有无法及时渗透的,但是对于他们的动向还是多有掌握的,若陛下下令,一举捣毁七十个左右的私盐团伙不是难事。”
郭朝东如此说道。
郭瑾这才稍微满意的点了点头。
“虽然还不太多,但是比刚才多了,这一次,你们临淄营办的不错,事成之后,潜伏进去的细作要重赏,参与其中的临淄营密探也要赏赐,行了,收网吧。”
郭瑾眼中寒芒点点:“临淄营人手不够,就让地方警察加入一起帮忙办理,我倒要看看这个盐务司已经烂到了什么地步!”
“遵旨!”
郭朝东顿首,立刻下去安排了。
临淄营没有明确的首脑的前提下,中央局局长就是大家默认的副指挥使,郭朝东秉承郭瑾的意志,替郭瑾传达最高指示,本质上已经开始执行阎柔的职责,只是没有那个职权罢了。
现在,既然皇帝已经下令了,那么还等什么?
收网!
郭朝东把郭瑾的命令快速精准的传达到各地方临淄营组织手中,地方临淄营组织立刻开始了各自的行动,或者按照细作的指示发起行动,或者根据之前探知的情报发起了行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