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公孙氏的求援在高句骊和扶余看来,是有点不妙的。
对于扶余人来说,和公孙度建立关系只是权宜之计,本身也是为了对抗高句骊带来的威胁。
现在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比起公孙度这个偏安一隅的地方割据政权,当然是中原正统王朝更好了。
现在魏帝国正在猛攻公孙氏,不去附和强大的魏帝国而要去帮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公孙氏,那不是傻子吗?
嫁到扶余国的公孙家族的宗室女哭泣请求扶余王出兵帮助公孙氏,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扶余王思来想去觉得不能这样做,但是公孙氏女儿的求情也不能当做没看到,于是决定派遣一些骑兵装模作样的出兵。
然后扶余王又暗中嘱托带兵的将军不要真的去帮助公孙氏,只要做做样子,等公孙氏被灭了,再带兵回来,就说实在是没有赶上。
这样一来在道义上和实际利益上就都保全了。
他觉得自己真的是个老机灵鬼。
谁的大腿粗就要抱谁的,这一点大家都很明确的知道,扶余王可不会为了一个女人就把整个国家的前途给赔进去。
稳妥一点儿好。
扶余国这边做出这样的决定,而高句骊那边则想得更多。
高句骊知道讨伐公孙氏政权的是中原的魏国,非常强大,所以高句骊王伯固的小儿子伊夷模极力反对伯固出兵帮助公孙氏。
虽然之前高句骊和公孙氏政权尚且处在一个较为友好的合作时期。
他觉得不但不能帮助公孙氏,还要想办法和魏国联系上,和魏国搭上关系。
但是伯固的大儿子拔奇则不这样认为。
他觉得这是趁火打劫的好机会,趁着魏国军队和公孙氏的军队打的两败俱伤的时候,他们出兵,一口气消灭公孙氏的军队和魏国军队,这样就能夺取辽东了。
伊夷模觉得这是天方夜谭。
“我听闻魏国皇帝非常厉害,军队非常能打,公孙度都被打的要求援,我们连公孙度都打不过,怎么还能和魏国皇帝作对呢?
现在我们应该按兵不动,等魏国消灭了公孙度之后,我们再去拜见魏国人,和魏国建立正常的关系。”
拔奇觉得伊夷模胆子太小了,很是不屑。
“公孙度杀死我们那么多族人和部下,是我们的生死大敌,之前因为战胜不了他所以才认输,现在好不容易看到了机遇,更要做点什么,不趁这个时候夺取辽东,还要趁什么时候夺取辽东?”
拔奇坚决不认同,反对支持公孙度,而想要做最后的胜利者。
同时他认为魏国人远道而来,必然不会长久在这里驻军,只要让他们知难而退,就算打杀他们的军队,他们也不会来寻仇。
如此一来,辽东就是他们的了。
伊夷模还是继续反对,说这样只会让魏人震怒,出兵高句骊,高句骊会有亡国的危险。
拔奇针锋相对,也不会退让。
这让伯固有些纠结。
思来想去,最后伯固决定采取折中方案,既不支援公孙度,也不攻击魏国军队,而是坐观成败,然后看情况出兵。
要是魏国人消灭了公孙度之后就撤退,那自然是大好事,要是魏国人取胜了之后不走,那就再说。
毕竟是一个那么大的大帝国,直接对着干那未免有点太不自量力。
当初,伯固曾入侵玄菟郡,然后被玄菟郡太守狠狠地揍了一顿,知道这些中原汉人不好对付,心有畏惧,不敢贸然行动。
虽然拔奇觉得自家老爹实在是太胆小,但是老爹既然说了,他也不好反对,只能接受。
于是伯固就派人去观察局势,看看情况到底是怎么个情况。
很快,高句骊方面得到了关于扶余国出兵帮助公孙度的消息,但是又得知扶余人进军的速度非常之慢,根本不像是去支援公孙度的样子。
伯固一眼就看穿了扶余人的想法,不屑的说这帮家伙肯定是不敢得罪魏国,又不愿意成为背弃盟约的人,所以干脆做出这样的事情。
连扶余人都做出了不得罪魏国的决定,所以伯固还是觉得不要直接出兵,而是加派人手去观望局势,等之后局势明朗了再做决断。
扶余国和高句骊国都没有选择出兵帮助公孙氏,公孙氏被彻底的孤立,且即将面临绝境。
此时此刻,太史慈正在横扫三韩,把三韩打的满地乱窜,一个部落接着一个部落纳入统治之中。
而濊貊人目前还不知道他们即将遭遇和三韩人一样的待遇。
柳毅依然被围困在襄平城内动弹不得,田豫把他围的死死的,他不断的尝试出击,不断的尝试冲破包围圈击溃魏军,但是每一次都失败,没有一次获胜。
除了损兵折将以外,没有任何战果。
虽然襄平城内的粮食足够他们吃,但是继续这样下去,公孙康那边会撑不住的。
柳毅非常担忧,继续努力的冲击魏军的包围圈。
公孙康那边就很惨了。
不断地遭遇到魏军的远程打击,城中被烧得一片狼藉,这些火焰还不能用水浇灭,只是非常幸运地被发现可以用沙土盖灭,这才让公孙康保住了新昌县城,没有让新昌被大火焚毁。
可这样终究不是办法。
公孙康尝试派遣骁将率军出击,试图捣毁魏军的远程打击兵器,但是每一次出击遭遇的都是惨败,还有被魏军一波反攻往回推的危险,所以后来公孙康也就放弃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