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则孝廉到皇帝身边做郎官的时候就会露馅。
茂才直接去官府里办事的时候也会露馅。
刘秀虽然不能恢复西汉,但是一样可以掌握对官员选拔的最终解释权。
奈何这一体系对皇帝的要求很高,皇帝要是掌握不了权力,水平变低,自然不能掌控选拔官员的权力,也不能继续遴选高素质人才了。
东汉中后期一系列的小皇帝儿皇帝们能掌握个屁的最终解释权。
选官的解释权自然落在了其他人手里,他们不再需要压着后代们拼命的学习文武艺,然后才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情况。
现在郭鹏所作的无非是把选官模式拉回到了东汉前期。
把后来那帮家伙们折腾出来的二重君主制的特权给限制了。
培育门生倒是一如既往,但是培育故吏的难度骤增,皇帝通过吏部任命的帝国官员倒是越来越多,感觉大家的势力都不太好扩张了。
但是根据他们的实践来看,皇帝还是给他们开了口子,有优待。
士人出身的官员起步高,高官多,豪强出身的官员起步低,高官少。
对于士人们的某些小动作,皇帝就当做没看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一点从程昱的某些做法之中就能看出。
这在他们看来也是一种利好。
所以似乎这就让某些人产生了不该有的想法。
他们似乎觉得皇帝不会对他们进一步的行为进行阻挡,只要这样慢慢地蹭啊蹭啊蹭啊的,就能蹭进去,从事实上把魏帝国拉到东汉中后期,再次成为大家的乐园。
他们一开始还是比较谨慎的,小心翼翼的搞,然后发现皇帝没反应,睁一眼闭一只眼。
于是就开始在作死的边缘反复横跳,之后发现皇帝还是没反应,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于是他们就一口气跳到了作死的圈子里开始扭秧歌跳鬼步舞,放心大胆的搞,搞成了公开的秘密,似乎只有皇帝不知道的样子。
一朝事发,人人自危,可皇帝没有首先发难,偏偏是率先让吏部进行了大整顿。
看似皇帝只是在收拾吏部,收拾程昱,但是有些人已经嗅到了一些不妙的味道。
崔琰就是其中之一。
公府复试归礼部负责,这是礼部的重要职权之一。
礼部选出来的优秀人选才会交给吏部去安排职位,也是因为掌握了这个职权,使得有人认为礼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和吏部分庭抗礼。
甚至有人因此得出了郭鹏看好崔琰,有让崔琰做下一任尚书令想法的结论。
崔琰自己不敢这样想,但是他也有些期待,可是这样的期待随着此次东窗事发,让他觉得这样的期待反而对他不妙。
思来想去,崔琰决定立刻上表为自己申辩,争取解释一下自己的无辜和无奈,看看能否降低一下自己受到的影响。
自己一个人身后还有一些门生故吏,自己倒下了,这些人也讨不到好处,清河崔氏的势力刚刚要起来,就要面临这样的打击?
崔琰顿时急切了起来。
第0910章 陛下划定的线你不能越过去!
在这样一位皇帝手底下拉起属于自己的势力不是简单的事情。
崔琰自己心里也清楚,清河崔氏也远不如当年的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也不如颍川的荀氏和陈氏。
更别说现在这几家要么衰落大不如前,要么干脆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
袁氏和杨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他们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荀氏和陈氏,颍川顶级士族,中央三公的绝对优秀候补人选家族,现在也已经衰败,大不如前。
尤其是荀氏,因为犯了皇帝的忌讳,站错了队,被皇帝连消带打,打的损失惨重,几乎打回原形。
现在荀氏全族只有一个荀攸在参谋台老实办事,几乎等于工具人。
荀氏被打压的很惨。
陈氏不知道怎么回事,应该是被荀氏牵连了,不仅失去了颍川户籍,被迁移到了冀州邺县,德高望重的陈纪也早就病死了。
现在陈氏只有一个陈群在民政部老实办事,夹着尾巴做人,其余士人忌惮他的敏感身份,甚少有敢于和他来往的,基本上也等同于工具人。
当年的顶级豪门哪里还有曾经的风光?
虽然现在的后起之秀们也绝对不愿意让这些老牌家族再次起复抢占他们好不容易得到的政治资源罢了。
那些在东汉时代叱咤风云的顶尖士族,无一不在东汉时代拥有极其强大的名望,政治势力或者军事实力。
但是在二十年乱世中,他们全部化作了飞灰,消失的无影无踪。
和皇帝无论是军事上作对还是政治上作对的大家族都没有好下场。
其他侥幸活到了魏帝国时代的士人家族看到了这些家族的下场之后,都很老实的夹起尾巴做人。
不能犯皇帝的忌讳。
皇帝给,咱们拿。
皇帝不给,咱们不能抢。
要配合皇帝,不能和皇帝正面对着干,不能让皇帝觉得大家正在威胁他,真要撕破了脸皮,他手上几十万军队也不是开玩笑的。
这本来是大家的共识。
可现在,有人犯了忌讳。
皇帝生气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