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读书,尝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君不见辽东未平,江南未定,西域未通,鲜卑未亡?何来安乐?何来太平!”
就这样一封手令送到兵部,董昭那边就偃旗息鼓了。
他知道皇帝的意志不可动摇,更拿出了孟子篇章来反驳他,让他闭嘴。
内忧外患你看不到吗?
国家的困难你看不到吗?
太平盛世?
你告诉我太平盛世在什么地方?
董昭,你瞎吗?
这样的斥责已经相当严重了。
想起之前崔琰被逼着亲自打死了崔渠的事情,董昭怂了,上表认错,表示自己之前思虑不周,但是现在已经想明白了,他支持皇帝的想法。
董昭不敢说话,其他人还是敢说话的,还是有人上表向郭鹏进谏,认为这样做并不合时宜,或许会有隐患。
这样的人为数不少。
郭鹏看了看他们的奏表,稍微思考了一番,又下了一道圣旨对外公布。
皇帝亲自担任讲武堂祭酒,下设总办和帮办协助办理讲武堂事务。
我亲自兼管讲武堂,你们还想说什么?
你们还敢说什么?
感受到了皇帝严厉的目光注视着,群臣纷纷偃旗息鼓,再也不敢反对。
皇帝亲自下场管理讲武堂,亲自下场担任这群大头兵的头头,还能怎么办呢?
第0922章 合适的总办人选
直到皇帝亲自下场给讲武堂站台的时候,很多官员这才想起来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虽然皇帝退出一线战场已经好几年了,但是,皇帝才是魏军永远的灵魂人物。
皇帝是魏军士兵心中永远的战神,不可动摇的绝对最高领袖。
这位才是天底下最大的兵头子啊!
虽然皇帝的确是士族出身,走的却是军事路线,从一开始就和大家想象的完全不同!
从皇帝十九岁从军开始,一直到前几年退出一线战场,多少年的征战,就没败过。
他带领军队横扫天下,亲自统兵打败了很多强大的敌人,这才奠定了魏国的基业。
张角三兄弟,各地黄巾军,董卓,袁绍,袁术,吕布,李傕,郭汜,马腾,韩遂,刘璋。
这些都是皇帝的手下败将,是皇帝足以彪炳史册的战功的垫脚石。
威名赫赫显赫一时的割据军阀们,在皇帝面前纷纷化作飞灰,消失的无影无踪,只会在史书上留下可悲的姓名。
魏国的基业是这位皇帝直接带兵打下来的。
现在那些带兵在各地征伐不休的所谓五虎上将们,当初都是皇帝手下的小部将,那是皇帝本人的旧部,是在皇帝的指导下慢慢成长起来的。
当初他们只是马前卒,只能带少数军队冲锋陷阵,而没有现在这种指挥千军万马的能力。
随着皇帝的不断成长,他们也才不断的跟着成长,才有更多的军队可以指挥,有机会展现自己,于是才有了今天这五虎上将的威风。
所以说军队对于皇帝的拥护和崇拜是没有道理的,不会迟疑的。
朝廷根本不可能干预的了皇帝对军队的号召。
五十一万四千一百三十七人的魏军战兵和同等数量的辅兵对皇帝的拥护是不遗余力的。
从魏公时期,到魏王时期,再到现在的魏天子时期,魏军对郭鹏的从属之心是越来越强的。
以皇帝的威望,想要办这件事情那是轻而易举。
这边命令下去,那边想要进入讲武堂做天子门生的人估计就要抢破脑袋了。
估计军人们都要集体躁动了,为了这五百个名额也不知道会做出什么疯狂的事情。
大家也很快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这件事情我和你们讲是要遵守我自己定下来的规矩,是让你们走一遍程序,讲讲程序正义,不是让你们和我唱反调的。
士人在士人里找门生,那我皇帝就不能在军人里找门生?
你们能搞门生故吏,我就不能?
你们有门生,我也要有。
你们有故吏,我也要有。
你们有什么,我就要有,你们没有什么,我还是要有!
如此霸道不讲道理的皇帝,被他们撞上,他们依然无可奈何。
他们抵制,他们想方设法的反对,但是斗不过皇帝有理有据,还有强大的武力。
在郭鹏的高压之下,工部立刻开始选址动工,很快就召集了一支施工队在首阳山附近选择了合适的地方开始修建首阳山讲武堂。
根据皇帝的要求,首阳山讲武堂要打造成要塞的样式,要有足够广阔的面积,也要修建足够多的让学员们住宿的地方和教学的课堂,一应配套设施向太学靠拢。
简而言之,首阳山讲武堂就是军人们的太学,未来的地位也会和洛阳太学一样,是军事人才们的最高学府。
之后,参谋台和兵部合作,在皇帝的要求下拿出了足以进行选拔讲武堂学员的选拔要求。
比如斩首数目,比如立功次数,比如认字数量,比如军事技能,这些硬性的无法作伪的指标。
然后又按照皇帝的要求组成考察组,奔赴全国各地军队驻军处开始筛选合适的人选。
估计等他们筛选结束,人员名单最终确定的时候,首阳山讲武堂也该建立起来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