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爸爸还是你爸爸。
彰显军事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在他们身边,或者眼皮子底下干一仗,展示一下魏军的实力,那些西域小国自然就该知道该怎么做了。
当年西汉开拓西域的时候就是劳师远征把大宛国狠狠的收拾了一通,西域小国纷纷臣服。
当年东汉重返西域之后也是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展现实力秀了一把肌肉,然后这些小国家就屁颠屁颠的派使者到洛阳请求成为藩属国了。
拳头硬,说话声音才响亮,才有人愿意听,否则就不管用。
按照曹休所设想的,根据这些西域小国的水平,稍微打一场两三千人左右的战争就足以让他们乖乖站好了。
郭鹏得知曹休已经占据了柳中城之后就有了这样的想法。
彻底占领西域难度还是太大了一点,地方太大,路途太遥远,不过让他们重新成为藩属国,听话,那还是很简单的。
郭某人手头也有不少军事行动正在进行,暂时还没有征服西域的打算,先让他们做藩属国也挺好。
反正不管怎么说,眼下国家的主基调是建设和开拓。
江南的开拓工程正在进行之中,各项大工程接连上马,花钱如流水的时候,开拓出西域商路,给国家财政开源,还是很有意义的。
给军队提供军费的确是眼下财政支出的大头,要不是基本上确立了屯田制度压榨了农民,郭某人根本没有那个本钱搞开拓行动。
但是光压榨不行,压榨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农民就要起义了。
眼下不仅不能继续加重压榨的程度,还要逐渐减少压榨的程度,慢慢给农民以消费能力,刺激内需,使国内的商业开始繁荣,将农民的负担抽一部分转嫁到商业层面。
所以对外开拓商路,增加商业税收就十分重要。
曹氏商队和糜氏商队给郭某人带来的收入是郭某人有底气在江南搞开拓的原因之一。
荆州益州和扬州的开拓行动一直都在进行,眼下也就是荆州的开拓行动差不多结束了。
朱灵率军在武陵郡放火烧山烧的十分凶残,一场大战之后团灭了武陵蛮,把荆州地界最凶残的一伙人干掉了。
荆南四郡宣告平定,武林郡长沙郡零陵郡和桂阳郡已经没有了能够继续对抗中央的地方势力,朱灵和蒯越一起向郭鹏上表的时候,郭鹏相当高兴,嘉奖了朱灵和蒯越。
然后宣布裁军。
郭鹏下旨,宣布把荆州军五万多人的规模裁减到两万,就保留江陵大营的编制,其他裁减下来的荆州兵发给荆南四郡的土地,进行土地分配,让他们耕种田地,成家立业。
眼下这个开拓时期保留相当规模的常备军是有必要的,魏军的规模也早就上了五十万,开始向六十万推进。
但是长期维持那么大规模的军力,还有那么大规模的福利投入,对财政来说非常吃紧,对郭某人手上的资源也是不小的消耗。
在这个生产力有限的时代,并不利于日后的对外开拓。
所以郭某人打算研究改良一下西汉的兵役制度。
等国内战争基本上完结之后,郭鹏打算搞一个裁军方案,逐步逐步的裁军。
然后把魏军常备正规军保留在二十万左右,精中选精,完全用军官的方式去训练,保持战斗力和素养。
而剩下的战兵们则四散而出,进入民间,成为他进一步强化对地方掌控力的依仗,也为进一步奠定全国范围内的兵役制度建立基础。
第0942章 荆州裁军
毫无疑问,在眼下这个全国范围内都在缺乏人口的时候,几十万青壮年男子回到民间,是对民间人口的一种极大补充。
把他们全部解散到民间,去基层乡村带民兵,农忙时务农耕种,农闲时率领壮丁集体操练,锻炼壮丁的军事技能。
未来无论是开拓西域还是北伐鲜卑,亦或是南下交州,都需要这些地方上的民兵集合而成的正规军发挥他们的作用。
郭鹏部分参考了西汉的制度。
他设计在没有战争的时候,全国男子一生都要服两年兵役,一年在京师,一年在边疆,都由国家供应饮食和装备,其余时间都在家乡过日常生活。
等国家有需要的时候,或是反击,或是远征,一声令下,经过正规军事训练的民兵可以快速动员集结成正规军,国家予以装备,全部上战场。
而一直保持编制的正规军则化身军官,一人带起一支小部队,构成强大的军队单位。
如此,在有需要的时候,帝国分分钟可以拉起一支数十万人规模的强大军队,平时却不用消耗维持那么大一支军队所需的大量资源。
最重要的,就是对基层的掌控。
郭某人缔造的屯田农庄是魏帝国构建军事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础,政府直接掌控的屯田农庄和屯田民们,是一切的根基。
以魏帝国眼下对基层的掌控,这样的兵役制度的推行是完全可能的,募兵制是一时的需求,兵役制才是长期的。
至于未来,郭鹏对自己死了以后的世界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和信心。
死了,也干预不了,也改变不了。
但是活着的时候,总要做些能做到的事情。
长期维持大量军队,搞宋朝那种模式,会让冗兵现象拖垮国家财政,五十多万直奔六十万的军队数量在国家全面平定后会成为郭某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