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如何,又会决定学术宗派产生的官员的具体思想和做事方法。
所谓文化垄断,垄断的不是知识,而是断句。
他们只认这种断句方法,其他的都不认,你想自学都没有办法。
所以郭某人非常清楚,若要彻底铲除士人们的文化垄断,就要把断句之权从他们手里收回,全部掌握到中央,由中央统一进行断句,并且刊行天下,统一思想和认知。
汉灵帝让蔡邕等人刻熹平石经,恐怕就有如此想法。
或许是想着多少打破一些十四家法垄断解释权的局面,亦或只是为了朝廷的方便,想要有一个标准。
当时的借口是诸多家法因为古今文字的发音、字形的不同而出现争议,同一本经典除了断句不同,也会出现不同字的情况,所以要蔡邕深入研究,进行统一。
后来蔡邕告诉郭鹏,最开始,蔡邕是怀着结束当时日渐激烈的今古文之争的想法进行工作的。
可惜,参与到这个工作当中的郭某人就当时的经历可以作证,熹平石经没有起到该起到的作用。
蔡邕自己也承认了,他实在是扛不住那些学派的压力。
用谁的不用谁的都会得罪人,他的身份和地位并不太高,没有天下宗师的压迫感。
于是他不得不做了一些和稀泥的举动,保留了各家家法之间不同的异字,让熹平石经的意义没有那么深远。
之后,直到唐高宗时期孔颖达等人主编的《五经正义》正式颁布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之后,才算是结束了旷日持久的家法之争。
而郭某人要做的,就不仅仅是统一异字了,还要就根本的断句问题进行统一。
用他的独断和偏见,让加强版《五经正义》提前问世。
打破十四家法的垄断,统一官方学术标准,将之运用于未来的科举。
进一步由学在私塾演变为学在中央,中央出面建设学校统一教育,把施教权从士族手里夺回来,散布天下。
而可以对此进行绝杀的,不是造纸术,不是印刷术,而是那小小的不起眼的标点符号。
造纸术和印刷术可以加快这一历史进程,但是可以一步到位的,就是标点符号。
造纸术和印刷术都是标点符号的辅助者。
在现在的郭某人的手里,真正的大招,就是那最不起眼的标点符号。
第1016章 标点符号大革命(下)
曾经的中国古人没有标点符号。
而句读不经过长期训练又无法掌握。
所以即使掌握了印刷术和造纸术,大大降低了文化传播的成本,教育效率依然十分有限。
而郭某人懂得什么叫标点符号,也知道标点符号存在的意义。
标点符号的运用,是给五经十四家法的决定性一击。
用全新的标点符号对经典进行最权威的断句,以皇帝的强制力对其进行固定,不容更改,不准其他的解释继续存在。
且从此以后所有书籍都要用标点符号进行完整的断句,得到皇帝的认可,然后才能刊行天下,让人们学习。
如此,断绝争议,上令下达,铲除试图垄断解释权的中间商。
如此,就能从根本上打破士族的文化垄断,把他们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直接把中华文明带入下一纪元,越过这数百年无聊至极的门户之争。
事实上郭某人已经开始这样做了。
在太行山之中的秘密工场里生产的线装书籍当中所有的经典书籍,都是郭某人亲自进行断句并且下令刊行的。
句号,逗号,冒号,感叹号,问号,破折号,分号,书名号……
等等等等的标点符号,被郭某人全部利用起来了。
郭某人接受过卢植对他进行的精英教育,学过句读,拥有断句的能力。
早年,他又在蔡邕的引导下在洛阳东观参加过熹平石经的刻录工作,完整的阅读过五部经典的十四种断句之法和不同的异字。
因此郭某人对五经十四家法各自的解释路数都有所了解,还得到过卢植的具体指导。
在断句的时候,他主要根据自己的看法和一些语气助词,进行自己的判断,还有些许未曾忘却的现代回忆,用标点符号给五部经典进行全新的断句和注解。
然后将自己断句之后的五部经典交给工场进行印刷。
其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书籍,郭某人所能得到的书籍,他都找时间一一在阅读的同时进行了断句。
《韩非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墨子》,《庄子》。
这些都由他本人进行断句,并且刊行,在临淄训练营里传授,还亲自传授给郭瑾,让他学习。
至于他领衔编撰的一些训练营专属教材,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些实际事物的教材,当然也是直接用上了大白话和标点符号。
拒绝生涩难懂的语句,拒绝刻意为之的困难化教育方式。
简单,易懂,高效。
在临淄训练营里传授训练营子弟们知识的时候,郭某人会首先派人教会他们如何认识标点符号,教会他们使用标点符号。
并且教会他们如何用标点符号自己来写文章,自己断句。
有了清晰明了的标点符号和一人一本课本的教学方法之后,教学效率大大提升,班级化的教育方式已经完全可以实现,并且可以一定意义上实现人才量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