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主要还是时间不够,精力不足,没有来得及优化地方针对贪官污吏的惩治体系。
要办的事情总要分个轻重缓急,官员贪污这种必然性事件在帝国体系内实在不能算是第一重量级别的事件。
只有当皇帝重视或者需要乃至于引发民变的时候,才会被看做头等大事。
当然,真要到了那种时候,往往为时已晚。
人们吃不到饭饿得快要死掉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揭竿而起的事情从秦末开始就不是新鲜事情,这一点,两汉的统治者深有感触。
郭某人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防患于未然,定时定量定点处理问题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这场风暴行动于是正式拉开了帷幕,开始波及地方。
而在这个时候,帝国的地方官员们还并不知道这件事情到底会对他们造成多大的影响。
诸葛亮不知道,所以司马懿也不会知道。
两人外放之后,经过月余跋涉,抵达了帝国西陲中的西陲——凉州敦煌郡。
敦煌郡是凉州最西边的一个郡,真正的边境,地广人稀,环境恶劣原始,比起开发完全的中原之地,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
但是诸葛亮高兴,诸葛亮觉得在这里可以实现他的价值。
这里缺少房屋。
那就修建。
这里缺少水利。
那就修建。
这里缺少可以耕种的土地。
那就开垦。
这里缺少人口。
那就去郡里面抢。
诸葛亮是魏帝国第一任敦煌县长。
同理,司马懿也是魏帝国第一任广至县长。
原因很简单,在他们抵达之前,这里只有敦煌郡守,没有县级政府,县级政府根本没有必要存在。
魏军攻克敦煌郡以后,摧毁了地方豪强,收拢了当地人口,发现也就那么几万人,郡守完全管得过来,而且当时也没有那么充裕的官员人手能够分配到敦煌郡来。
直到郭鹏决定执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建设河套之后,因为引入了大量人口,才有了恢复县级政府的必要。
诸葛亮和司马懿携手抵达敦煌郡之后,立刻开始了繁重的工作。
他们都是在内阁经历过行政训练的成熟官僚,知道该怎么处理政务,拥有一定的基础行政能力,不是政治小白。
不过第一次深入地方,直接接触黎庶百姓家,要亲自去安排他们的生活和生产,这的确是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诸葛亮在敦煌,司马懿在广至,两个年轻官员在各自的辖区内忙得昏天黑地日月无光。
他们借助了敦煌郡府的一些吏员的帮助,才堪堪把敦煌县和广至县这两个县的基础居住问题给安排好。
居住好了,还要生产,要生活,不能让这些人口靠着救济粮过日子,要开垦土地生产粮食,这样才能自给自足。
好在敦煌郡也并非是完全的蛮荒之地,之前也有开垦成熟的土地,只是没有人去耕种,荒废了。
现在重新开垦,辛勤劳作,还是能很快恢复生产的。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行家里手,本身天赋也很高,经过最初的手忙脚乱之后,很快就安定下来,逐渐能上手处理好县中事物。
在内阁里他们很少需要自己做主,都是听上官的安排办事。
现在需要自己做主,为千万人的生计做主,这种感觉就完全不同。
所以最开始诸葛亮和司马懿都觉得手足无措。
不过他们到底还是接受了大规模理政训练的成熟官员,技能优秀,只是熟练度不够,稍微上手操作一番,熟练度就上来了。
尤其是诸葛亮。
第1046章 问题主动找上了诸葛亮
诸葛亮感觉自己似乎是摸到了什么窍门一样。
在处理政务的方面,他像是推开了一扇门,发现了处理问题的要义,很多事情都能瞬间找到最优解。
然后安排下去,交给合适的人去做,很快就能处理完毕。
因为处理事务处理得又快又好,诸葛亮得到了敦煌郡守的夸奖。
并且敦煌郡守给他分配了更多的人口额度,让他更快地恢复建设号敦煌县,至少要为敦煌郡拉起一个门面。
眼下的敦煌县甚至不能和中原地区的一个屯田农庄去比。
又小又破,城墙低矮破败,人口稀少,想办事情却没有资源也没有人力,诸葛亮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但是他觉得很快乐,从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同时,也前所未有的深入了基层,接触到了他过去从未接触到的黎庶百姓,真正明白了何为黎庶百姓家,也明白了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
在此之前,他不曾有过如此深刻地理解。
出身徐州琅琊郡的士族之家,诸葛亮幼年生活优渥。
虽然很快遭遇兵灾并且不得不逃难,但是当时他的年龄比较小,属于被保护的对象,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苦难记忆。
在家乡被诸葛家族保护着,在荆州被叔父诸葛玄保护着。
等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已经在诸葛玄的安排下在荆州立足,娶了黄家女儿,衣食无忧,未来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他不曾受苦。
纵然他是天纵奇才,但是他的一切知识和见识来源于上层社会。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