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切,也是东汉帝国自己造成的。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鲜卑作为匈奴的仆从军跟随匈奴侵扰边境,由此,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
匈奴分裂后,鲜卑族逐渐摆脱其控制,汉明帝章帝时代,鲜卑两次攻打匈奴,反抗匈奴对他们的压迫。
而后,直到汉和帝永元三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这才趁机占据了大草原,逐渐发展壮大。
郭某人一直都认为窦宪北伐北匈奴在战术上获得很大的成功,使得勒石燕然和封狼居胥一起成为汉民族军功顶点,但是在战略上,这是一次重大失误。
这场战争直接造成了鲜卑的崛起。
称帝以后,郭鹏抽空阅读了东汉政府官方藏书里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更加明确的认定这场战争就是一次战略上的误判。
窦宪力主北伐北匈奴根本就不是出于什么军事目的,而是一次政治上的冒险。
因为窦宪与窦太后宠臣刘畅有仇,派人刺杀刘畅,并且尝试嫁祸于蔡伦,结果事情败落,被囚禁在宫内。
为了保住性命,保住权位,窦宪已经别无选择。
窦太后当然也不会真的就放弃自己家里优秀的后代。
再怎么宠幸刘畅,太后执政当然要靠外戚,要靠血脉后代。
所以窦太后生气归生气,可还是要保住窦宪的。
但是窦宪这个事情做的实在是太嚣张,刺杀仇敌,惹了众怒,今天能杀刘畅,谁知道之后不会杀其他人?
这都不算死罪吗?
众怒难犯,窦太后不得不把他囚在宫内,一方面教训他,一方面也是在保护他。
虽然很想要放他出来,但是也不能明目张胆,只能想点别的办法,不然窦宪一出去估计就要惨死当场。
军功赎死就是很好的办法。
有汉一代军功最重,若以军功赎死,必然可行。
当时,正好南匈奴单于上表请求讨伐北匈奴,于是窦宪和窦太后抓住了这个时机,筹备北伐北匈奴让窦宪获取战功来对冲掉曾经的死罪。
这个消息出现之后,东汉朝廷对于是否要打击北匈奴进行了激烈辩论,持反对意见的人不少。
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匈奴早已不复当年极盛时期控弦五十万众的辉煌时期。
那个时候的匈奴已经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靠了东汉,北匈奴继续留在大漠,其人口大为缩减,势力大大衰退。
可以说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政治角度来说,当时的北匈奴和东汉帝国已经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别了。
东汉政府军对北匈奴的打击就像一个强壮的成年人暴揍一个熊孩子,北匈奴几乎没有战争东汉帝国的可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尚书宋意强烈反对窦宪北伐。
他认为北匈奴已然衰颓,不是东汉政府的对手,南匈奴的体量也不够大,把双方保留下来,长期使双方对立,草原势力分裂,互相争战,对东汉政府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而且宋意还注意到当时鲜卑族正在逐渐崛起的势头,意识到北匈奴的存在对鲜卑人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要是把北匈奴干掉了,东汉能占据草原还好,要是占据不了草原,不就是平白无故给了鲜卑发展的空间吗?
他就问窦宪和窦太后,他们到底有没有占据草原控制草原的本事,如果没有,就要留着北匈奴,给东汉帝国挡灾。
那显然是没有的。
窦宪和窦太后只是为了让窦宪脱离死罪而战,哪里又有什么长远的战略眼光呢?
这是一次政治冒险,不是军事战略。
南匈奴离开了草原,不想回草原过苦日子。
北匈奴又被打跑,无法继续留在漠北。
那草原就成为了真空带,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后获利的必然是拥有一定体量和明确领导核心的鲜卑。
第1062章 郭鹏准备灭了鲜卑
宋意的真知灼见没有被采纳,急于为窦宪脱罪的窦太后力主进行北伐战争,于是北伐战争得以推进。
大不如前的北匈奴当然无法抵抗东汉政府军的强力打击,窦宪本人在用兵方面也的确有一手,具有很不错的军事才能。
如此一来,北匈奴断然没有胜利的机会。
一番苦战之后,窦宪成功打败北匈奴,将衰落到无法对抗东汉帝国的北匈奴赶出草原,迫其西迁。
从此,北匈奴就再也没有威胁东汉帝国的可能了。
他们被东汉帝国彻底打败,远远的离开了居住的故地,向西前去,给同一时代的西方统治者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巨大麻烦。
可东汉帝国的麻烦也没有就此结束。
之后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宋意的看法是对的。
失去了北匈奴的钳制,东汉政府军又根本没有占据草原的打算和规划,草原成为了发展真空地区。
北匈奴彻底被打跑,南匈奴继续待在北方边境不走,窦宪很快也被汉和帝以谋反的罪名杀掉了,最后得到大便宜的就是鲜卑人。
鲜卑就此开始了快速发展。
人口,体量大大增加,很快就变成了汉帝国无论如何都不能小看的存在。
檀石槐以前,鲜卑就和东汉政府时战时和,已经成为东汉帝国的重大边患,等檀石槐出现之后,鲜卑更是一度恢复了极盛时期的匈奴对汉帝国的压迫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