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德五年十月底,北伐战争的战后事务大体上完结。
军队的赏赐,官员的赏赐和人员晋升、降职的问题终于理顺了。
什么人晋升,什么人降职,什么人可以得到赏赐,什么人要赶回老家,这种事情是明明白白的。
郭瑾在担任监国太子期间记录下来的那个小本本成为了郭鹏对待官员态度的决定性存在。
那些被记录下来的态度不端正的甚至对太子不恭敬的官员,有一个算一个,不是降职就是赶走。
而那些勤勤恳恳办事的,则得到了一定的升迁。
空缺出来的职位,则更换新人官员来做。
当然这只能算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真正的大事是郭鹏宣布成立一个囊括他所攻取的绝大部分草原的全新的行政州,称为漠州。
这是中原帝国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要对草原地区行使主权,并且建立行政州,派遣官员前往进行治理。
郭鹏提出自己的计划,即先期移民三十万进入草原地区,开展畜牧养殖产业的试点。
以幽并二州早已开始的畜牧产业为基础,将其在偌大的草原上发扬光大。
郭鹏提出,要让草原成为魏帝国内地的肉和奶的生产基地。
他要让草原上出产的肉羊肉牛和奶产品大量大量的进入中原地区,以此降低肉和奶的价格,让更多的人可以吃到更多的肉,喝到更多的奶。
原并州刺史夏侯惇改任漠州刺史,全面负责拉起漠州的建设任务,并州刺史一职另外交给他人负责。
郭鹏在发布的正式圣旨诏令里说,这是前朝所没有过的事情,这是前朝未曾经历过的事情。
他知道难度很大,没有经验,可能会导致损失,但是他一定要去做。
历代王朝都消灭了草原上的敌人而没有选择占领草原,因为觉得草原上没有任何经济优势,只会拖累中原经济,不能给与帮助。
可是不占据草原的结果就是草原上接二连三的出现强大的部族。
从商州时期的戎族,再到战国秦汉时期的匈奴,以及后来的鲜卑,一个比一个强,一个比一个难对付。
最终,契丹人登上了历史舞台。
第1131章 郭某人满是期待的准备出手
消灭一个敌人之后不去占领敌人生长的土地,就会造成这片土地上出现权力真空和生存真空,必然会吸引其他人来这里发展壮大。
历史一再证明草原上能够诞生强大的游牧武装力量,并且足以威胁中原的安全。
所以这块战略要地必须要占领,哪怕它的经济构建模式和汉人传统的经济构建模式完全不同,也不能因为看不到收益就不去经营。
哪怕是作为战略缓冲,这一大片草原也是极其重要的,更不要谈论作为天然牧场的经济价值了,在这片草原上饲养牛羊马,完全可以为中原完成输血。
文官们不乐于开拓,不乐意开辟新的领土去经营,这种思想就和地主阶级不乐意开拓荒地而喜欢抢占现有成熟耕地的行为是一样的。
不愿意为开拓付出成本,眼睛永远只盯着前人已经开拓完毕的领土,何其短视!
春秋时期和西汉前期,匈奴人都曾经侵犯到中原地区来,甚至试图操控中原帝国的政治,这一点,是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而现在,他消灭了鲜卑,却不敢保证再过三十年,草原上会不会继续诞生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再次对魏帝国的边关造成威胁。
他觉得这几乎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他只管打不管占据的话。
有人说草原不能给中原帝国带来好处,可是草原本身也能养育出如此强大的敌人,这难道不能证明草原的巨大经济潜力吗?
过去没有人做过的事情,不代表就不能做。
没人做,我来做,为后世开先河,让后世子孙知道,草原上,遍布着美味的肉和鲜美的奶!
郭鹏的圣旨下发,所有人就知道这件事情已经没得商量了。
皇帝刚打了空前的大胜仗回来,声威震天,谁敢对他的政策说不呢?
这个事情没有先例,不仅没有成功的先例,也没有失败的先例,谁都不知道这是成功还是失败。
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们都不能断定皇帝这一波一定是失败的。
可是皇帝这边刚打完仗,还没来得及与民休息,那边又要迁移三十万民众去草原上搞什么漠州建设计划,要把这片大草原变成肉和奶的生产基地,这怎么看怎么觉得有点冒进。
于是财政部尚书王粲就拿着国家财政支出计划表来找郭鹏商量这件事情。
“陛下,这件事情依臣来看多少还是要缓一缓,如果立刻推进的话,以朝廷目前可以调动的物资来看,不可能支持三十万人前往打造漠州,咱们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这些事情都是都需要钱和时间的,臣知道陛下胸怀乾坤天下,有很大的志向和抱负,但是陛下,志向和抱负的实现,需要时间,需要钱。”
王粲的话说的很中肯,郭鹏知道他没有说谎,魏帝国的财政收入极其丰厚,但是财政支出也十分巨大。
目前来说,西边北边和南边都在搞大工程,连财政收入重地的中原地区目前都有大运河计划准备推动,可以说整个国家都在铆足了劲儿搞建设,北伐鲜卑还是郭鹏强行推动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